为激励高质量发展,中国需扩展生产性服务业在GDP中的份额


在邢格纷陈的现代社会中,品质至上始终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无论是电子产品,还是机械设备,优质的制造以及提供的服务都是评价其价值的重要指标。其实,终端产品的价值,大约40%-50%是制造业的贡献,而剩下的更高的份额,却是料想之外的服务业的贡献。这是一个无形却又实实在在的事实,就如同我们的手机,可能售价一万块,但其中5000-6000的价值来自制造,其它价值则来自嵌入其中的服务。这正是时代周报作者周梦梅在IFF国际金融论坛20周年全球年会上所提到的论点。

当我们深入理解这个现象后,会发现,这些看似普通的服务,实则是嵌入各类制造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你可能会问,什么是生产性服务业?它包括各类型产业链中的物流配送,战略物资的平衡到位;也涵盖了产业链中的金融服务,如产业链的金融清算、企业上市、发债等;此外,还包括产业链的数字化、品牌、专利推销等过程。黄奇帆在会议上解释到,这些服务都是和制造业深度相互融合的,正因为这些服务的涵盖,使得制造业的价值得以全面展现。

对于许多发达国家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相当可观。美国的服务业占到GDP的80%,而且其中70%都归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甚至其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占到其GDP的56%。就像美国制造业所展现的一样,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灵魂,是赋予制造品生命的附加值,犹如制造业的生态,承载了各类价值,注入产品中,独具魅力。欧洲同样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其占据GDP的40%的份额。

中国的情况则稍显不足,我们的生产性服务业在GDP中的份额不到20%。黄奇帆认为,为了中国的未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需从17%、18%提升至30%。在“十四五”期间,中国政府已明确表示,我国将继续强化制造业,保证其在GDP中的比重不低于25%-30%。同时,中国经济也将以实体经济为主导。

中国要想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着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中国服务贸易能力的提升,有赖于这样的服务业。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善,也能带动高质量制造的效益和价值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对粤港澳大湾区来说,香港作为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以及专业服务中心,拥有丰富的生产性服务业资源,这方面,广州与深圳还需要更多的商榷与合作。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如能将生产性服务业和广东的制造业高度融合,必定能推动其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