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半导体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美国半导体巨头英特尔正全力以赴,积极开发下一个世代的尖端半导体产品——「Intel 20A」。这里的“20A”指的是20埃,也就是2纳米,意味着英特尔正积极进入1纳米以下的时代。A在这里代表埃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等于1纳米的10分之1。若英特尔的新技术实现成功,将可能改写与台积电和三星电子之间的竞争格局。
当前衡量半导体尖端技术的通行指标主要使用纳米作为单位,这反映了半导体电路中线宽的精细度。线宽越细,则处理能力和数据存储容量越高;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电力消耗,并有利于芯片的小型化。英特尔不满足于传统的纳米计量方式,而是提出了新的技术指标,以展现其在电路微细化进程中的领先地位。
回溯历史,半导体行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英特尔在1971年推出的「Intel 4004」,其线宽大约为10微米,约合10000纳米。从那时开始,以神奇般的摩尔定律为标志,半导体晶片的性能代代相传,每两年翻一番,电路不断微细化。这一技术进步的浪潮,不仅仅孕育了智慧手机等现代IT产品的诞生,也是推动汽车、家电、机器人乃至所有工业产品进化的核心动力。
目前,全球处于半导体先进技术竞赛前沿的是台积电与三星,两大巨头分别正在推进量产3纳米半导体技术。而英特尔目前量产的最新技术则是7纳米。在过去的2010年代后半期,英特尔在生产技术开发上稍显波折,以至于在这场微细化竞赛中稍显落后。面对如此的挑战,能否实现一跃到达20A,即2纳米技术的大步突破,尚属未知。
值得注意的是,英特尔并没有直接指出“20A”即代表了电路的线宽。实际上,5纳米、3纳米等标识在近五年前就已经不再精确对应电路线宽的真实尺寸。国际上对于半导体电路应在何处测量的标准并未统一。有业内人士表明,台积电和三星所谓的3纳米技术亦只是各自公司层面的说法。
尽管英特尔高调宣布“埃米时代”的到来,惟未能为这一长度单位提供一个明确的定义,以至于市场对此有些疑虑。如今线宽到底指何处呢?一般情况下,它通过对元件密度与性能的比较,而得到单位面积半导体内电路元件数量的相对增长来定义。简明易懂的指标确实受到普遍使用,但它们并不适于准确地进行性能上的简单比较。市场还应关注的,是半导体产品的实际数据处理能力、储存容量、能源效率和市场订单量等多方面指标。随着竞争的深入,能否革新微细化技术,成为引领行业的先锋,英特尔的未来之路注定充满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