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天气影响呼吸道疾病?下雪天究竟减不减少生病机率?


近期北方多个城市迎来了降雪,而秋冬季的到来也让许多人开始关注呼吸道感染的问题。有种普遍的看法认为,一场雪后空气会变得更干净,疾病也会随之减少。不过,这个观点是否科学,值得探究。

研究表明,冷空气可能确实会让流感病毒更加稳定,如同冷冻食品在冰箱中能够长久保存一样。寒冷天气导致人的鼻腔血液流动减少,分泌物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降低了鼻毛清理鼻子内部异物的能力。这些变化可能让病毒在上呼吸道中更容易「安家」。

下雪天空气给人一种更清新的感觉,可能是因为大颗粒的灰尘会减少,给人一种空气中悬浮物变少的错觉。然而,真正影响病毒传播的关键在于那些细小的悬浮颗粒。较大的颗粒颗粒虽然会快速沉降,但不会直接落地,而是悬浮在空中一定高度,这可能导致病毒在感染者周围的人群中停留时间更长。而较小的颗粒则能随空气流动,实现更远距离的传播。

哈佛医学院的最新研究揭示,鼻部的免疫机制在寒冷天气下可能会变得不那么高效。原理上,当病原体进入鼻腔时,会启动一种防御机制,释放出细胞外囊泡来包围并攻击入侵者。但寒冷环境中,从鼻腔前部到后部的特殊抗菌蛋白的传输会减弱,降低了保护效果,增加了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不过,我们无法简单地将疾病的减少归因于降雪。人们可能因为下雪而减少外出,这或许可以降低接触率和病毒传播的几率。但这并不能证明雪有减少疾病的神奇功效。下雪导致疾病减少的情形,可能只存在于大雪或极寒天气中,因为这种天气会迫使人们留在室内,减少与外界接触。

反而,在轻微降雪下,我们可能更多地增加了室内活动的时间,由于户外不便而转移到封闭空间的活动,这反而可能增加了病毒滞留和传播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寒冷气候下,人们往往会忽略通风的重要性,增加了室内病毒传播的危险。

为了更健康地预防呼吸道疾病,我们应该继续遵循一些已知高效的方法:勤洗手、佩戴口罩、接种疫苗。这些简单但有效的措施,才是保护我们免受病毒威胁的关键。因此,不要寄希望于降雪会带来清洁的空气,从而减少疾病发生,应更加注重日常的个人卫生与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