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2月13日电(王永乐)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3年11月,中国31省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详细数据显示,全国CPI环比下跌0.5%,同比亦下滑0.5%,这标志着CPI同比降幅超出市场预期,并创下自2020年12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从各省份的情况来看,11月份26个省份的CPI同比出现下降,其中贵州、河南、山西三个省份面临连续八个月的物价下降,显示出一定的通缩压力。值得注意的是新疆,其CPI同比下降幅度超过2%,居所有省份之首。除了贵州以外,其他30个省份的11月CPI同比均比上月有所下降,其中青海的同比降幅达到1个百分点,降幅最为显著。
分析各地区的物价数据可发现,黑龙江和天津的CPI同比微幅上升;河北、内蒙古和海南则保持平稳;而浙江、广东、上海、江西、北京、江苏等地区同比下跌明显。在此轮物价下滑中,诸如鸡蛋、鲜果、鲜菜的价格有所回升,猪肉价格跌势减缓,国际油价下跌放缓,这些均影响了各省CPI数据。
展望未来,机构普遍预计短期内CPI同比将继续低位徘徊。经济学家高瑞东预计,由于国内通胀持续疲软,今年内CPI同比难以摆脱负增长区间。不过,随着2024年稳增长政策的实施和库存压力减轻,通胀预计将迎来温和修复。据预计,2024年CPI同比中枢将升至0.9%,高于今年的0.3%预期。
兴业证券的段超等宏观首席分析师认为,价格端的修复动能尚未稳固,但从结构上来看,存在一些积极的信号。居民消费信心开始回升,内需稳定,后续基建需求有望带动生产价格回暖。伴随着各稳增长政策逐步显效和消费信心的底部回升,预计2024年中国通胀可能会经历震荡式修复。
在此基础上,开源证券的宏观研究团队预测,12月CPI同比可能回升到-0.1%左右,而全年的平均同比约在0.3%。另外,2024年整体平均CPI预计将位于1%到2%区间,这表明通胀压力将逐步得到缓解。
物价数据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指标之一,这次的CPI数据也显示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新动态。虽然目前多省份出现物价下降,但随着稳增长政策深入施行,经济结构的逐步优化,预计未来通胀将有更明确的改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