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发布的一份审查报告中,大英博物馆披露了一起严重的失窃事件,馆内多达2000件馆藏未展出的文物失踪、被盗或遭受破坏。这场文物失窃事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诸多争议,影响严重。
事情起源于大英博物馆内部的一项本应常规的审查。审查揭示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博物馆部分贵重的藏品,特别是希腊罗马展厅中的未登记宝石和珠宝,遭到了盗窃。而在失窃的1500件物品中,迄今为止只有351件能够被安全地归还给博物馆。
不仅有文物被盗,还有约140件藏品被损坏,表面被工具划出了痕迹。还有350件的文物部件,例如被镶嵌的宝石金座等价值连城的物件被取走。无独有偶,这些部件的大部分被私卖为废品,可能永远无法被追回。
造成这一切的直接后果是大英博物馆内部的管理层人事变动。今年8月底,时任馆长菲舍尔承担起管理不善的责任,并选择辞职。继而,副馆长威廉姆斯也因为这起事件于不久后宣布离职。出人意料的是,博物馆早在2021年便笼罩在一片对盗窃行为的怀疑之中,但当时进行的调查却得出了“无盗窃行为”这一错误的结论。
英国警方对此事件的调查同样进展缓慢,导致问题愈发扑朔迷离。事态发展至今,有关盗窃行为的疑团仍未完全解开。
在这场风波中,希腊、尼日利亚、埃及等多个国家再次被点燃了对自身文物的思念之情。这些国家纷纷要求博物馆归还那些在不同历史时期被掠夺的文化遗产。希腊文化和体育部长莉娜·门佐尼强调说,希腊长期以来一直要求博物馆归还帕特农神庙石雕,现在受到窃案影响的安全问题使希腊政府对归还要求更为坚决。
此外,埃及著名考古学家、前文物部长扎希·哈瓦斯称这起失窃事件是全球性的灾难,对世界遗产构成了严重的犯罪行为。哈瓦斯先生主张大英博物馆应当归还包括罗塞塔石碑在内的诸多埃及文物。
在公众舆论面前,此事件引发了一系列批评和讽刺。许多网友直言大英博物馆原本就是以非法手段获得许多藏品,现如今的窃案不过是“贼喊捉贼”。甚至有声音强调,按照法律的逻辑,任何个人如果持有原先不属于他的物品,那便构成了盗窃。在这种情况下,大英博物馆原有的行为已然与盗窃无异,应当被受到法律的审查。
随着这场窃案的持续发酵,大英博物馆面临的是文化责任、管理责任和法律责任的三重夹击。未来,它将如何应对这场危机,是对其声誉和实力的重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