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西柳州市柳江区,一辆停靠在乐业路旁的银白色面包车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12月18日,一位网友拍摄并爆料该车疑似开展”充气娃娃移动体验”活动,车辆后备厢盖打开,可见一个穿着蓝色护士装的仿真人体娃娃坐在其中,而车门上挂的广告牌上赫然写着”仿真人体验馆,真人般的感受”这样的宣传语。不少市民与网友对此表示好奇,也有人提出质疑,猜想是否在车内提供现场”体验”服务。
潇湘晨报记者在网友提供线索后,于12月19日联系上了车主。面对质疑,车主解释道,所谓的”体验”并非指在车内进行实际操作,而是让潜在的购买者可以通过触摸车上陈列的仿真娃娃来感受产品的质感,目的是为了宣传和销售仿真人模型。车主强调,他在柳州汽车总站附近拥有一家门店,驾车巡街仅仅是为了吸引顾客进行宣传。
车主还提到,他所销售的仿真娃娃售价在3000多至6000多元不等,价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材质上,更高价格的娃娃质地上更接近真实肤感。对于客户的定制要求,车主表示,可以根据要求定制不同类型、尺寸和规格的娃娃,但对于明星面孔的仿制则是禁止的。一旦完成定制,产品大约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送达。
面对这一不同寻常的营销方式,柳州市柳江区公安局交警大队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注意到了面包车的异样,并且已经与车主取得联系,安排警力巡查。在与车主交流后,车主表示,他拥有合法的营业执照,停车也是在规定的停车位上,并未影响交通。不过,考虑到车上宣传标语可能造成不良影响,车主已经同意停止此种方式的宣传,并承诺将车辆开回。
据悉,面包车的异样营销引起的争议在当地也引发了一定的社会讨论。而后,当地派出所的工作人员也对此表示,他们将继续与车主保持联系,并派人进一步了解整个情况。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广告营销手法的讨论,还涉及到公共场合文明规范和社会伦理边界的问题。社会公众对于此类以”体验”为名的商业行为的接受程度和边界在哪里,仍需要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和法律规范来不断探讨和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