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在中国大陆上映后,便迅速攀升口碑,不仅票房喜人,同时在观众和评论界引发了热烈讨论。这部电影获得好评的原因之一,是其故事内容的深厚文化底蕴,它将中国传统的历史典故“周处除三害”融入到现代故事之中,讲述了一个通缉犯陈桂林通过行恶之手除恶的自我救赎过程。
3月14日,南京大学明史中心的特约研究员宗伟方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分享了很多关于周处的历史信息。在历史中,周处是一个确有其人的历史人物。他出生于公元242年,逝于297年,字子隐,其籍贯是吴兴郡阳羡县,即现在的江苏省宜兴市。宜兴市内还有一座周王庙,就是为了纪念他所建。
宗伟方学者提到,周处之所以受人敬佩,是因为他年少时能够醒悟并改过自新,担任官职时体恤民情且刚正不阿;而在国家危亡时刻,他更是勇敢地挺身而出,为国捐躯。他认为,《周处除三害》电影之所以能够引起两岸观众的共鸣,就在于它传承了中华文化,展现了两岸同文同种的情感和价值。
据研究员宗伟方透露,周处虽然名声在外,流传已久,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周处在生前还留下了影响深远的家训,这家训甚至与“宜兴”地名的由来有关。他生前制订了十六字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勤俭、谦和、公平、正直”,这些成为了周氏后人的行为准则,影响了周家后代数代人。
周处的长子周玘,也如其父一样,在 tumultuous times during the late Western Jin dynasty 组织地方武装支持朝廷杜绝叛乱。而后,为了追赠周处和表彰周玘的功绩,西晋惠帝在永兴元年将周氏家族封为侯爵,并设立义兴郡作为周玘的封地。后来,在隋朝,义兴郡被撤销,改为义兴县;到北宋时期,为了避讳宋太宗赵光义的名讳,将义兴县改为宜兴县,这便是“宜兴”的由来。
这部电影的热映和讨论,不仅仅是因为其精彩的剧情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展现了悠久的中华文化如何在现代影视作品中得以传承和弘扬。它不仅让国内观众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文化交流成为连接两岸的桥梁,见证了文化传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