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间的抗争:音乐界如何回响反霸凌声音


写实的音乐创作就像是时代的声音,记录着社会的每一个回响。最近,河北邯郸发生的霸凌致死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连带使得娱乐圈内的霸凌事件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例如,《青春有你》的前选手、The9前成员安崎被卷入了霸凌练习生的争议,虽然她迅速作出回应,但多名前队友的公开求证行为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讲,霸凌现象其实从未真正消失,即便是像李玟这样的国际著名歌手,也未能幸免遭受职场中的霸凌。她与《中国好声音》间的纷争至今未有明确结果。这样的事件不仅限于娱乐圈,校园、职场、网络等多种场景的霸凌现象更是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音乐创作者的视角也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并带有明显的社会性。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华语乐坛和世界音乐界的反霸凌歌曲。比如,蔡依林2018年的《玫瑰少年》,该歌曲以逝世的台湾学生叶永志以及其他受到边缘化的群体为创作背景,如今成为了公认的反霸凌声明。另外,《悲伤逆流成河》电影中的同名主题曲和杨芸晴的《不哭》同样因关注校园霸凌主题而受到关注。

在华语说唱音乐圈内,关于霸凌的作品亦不少见。例如,幼稚园杀手、龙井说唱等艺人都进行了这样的创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2013年台湾说唱歌手小人发布的《小人国》,该专辑直接指出社会问题,获得了业内外的广泛认可。

霸凌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在日韩两国也同样受到关注。1996年,H.O.T的《战士的后裔》便直面校园霸凌,而NU’EST的《Face》、防弹少年团的《学校的眼泪》等歌曲,也都反映了K-Pop偶像团体对此议题的关注。

与此同时,欧美音乐人对于反霸凌主题的描写往往更为直接。像是Shinedown的《Bully》,Darin的《What If》,以及Logic的《Everybody》专辑,都以不同的方式关注了霸凌议题。

尽管如此,音乐人在探讨霸凌时也不免面临二次伤害的风险。Eminem在1999年发布的《Brain Damage》就因描绘自己过去的霸凌经历而引来诉讼。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慰藉,同时也担负起了社会教育功能,促使音乐人和作品成为社会的代表性符号。通过音乐传递的情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年轻听众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急剧变化的社会背景下,现实主义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社会意识和凝聚力量。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时代的疼痛,还促进了社会对规范的顺应,关照了人类的复杂情绪,提升了公众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尽管现代越来越多的音乐作品选择避开现实主义的倾向,但不可否认的是,当音乐呈现出它的社会功能时,它可以作为一种令人钦佩的“记录者”,捕捉并回响着每一次社会的心跳和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