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短剧的风口来了。
最近,短剧编剧七七接到某地方文旅局的邀约,希望她为当地的自然风光创作一部短剧。对于这样的合作,七七并不感到意外,近几个月她经常在各大社交媒体上看到各地寻求文旅短剧编剧的帖子,身边不少同行也在从事相关业务。通过随机采访数位短剧导演、制片,我们得知,他们均表示曾做过或正在制作文旅短剧,有人甚至从去年便已开始。
那么,什么是文旅短剧?它与大众熟知的商业短剧相似,单集时长2-3分钟,主打爽感和快节奏。但不同的是,文旅短剧由地方文旅部门牵头,目的不在让观众花钱追剧,而是希望通过剧中的自然与人文风光吸引观众,让其前去旅游,推动当地的文旅市场。
文旅短剧的思路类似于通过低成本短剧复制长剧的效果,例如长剧《去有风的地方》带火了大理,《繁花》让上海黄河路成为热门景点。今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鼓励将微短剧与文旅融合以促进消费。政策鼓励下,各地广电行业与文旅部门纷纷行动,推动文旅短剧的火热发展。
在实际操作层面,文旅短剧在题材类型、播出渠道与商业模式上和商业短剧有很大不同。创作者们在如何把握创作尺度、怎样将景点巧妙融入故事、以及如何在达到宣传效果的同时吸引观众等方面依然在探索。
制片人詹智坤最近也忙得不可开交,全国多地如河北、重庆、新疆等纷纷找到他寻求合作。他去年主要从事商业短剧,但自今年2月开始接触文旅短剧,并拍摄了《遇见,我的欧阳修大人》,取得相当好的反响。这部剧在爱奇艺首播,全网曝光度破3亿,成功引起多地文旅局的关注和合作意向。
如今,文旅短剧有多火?无论是香港、新疆这样的热门旅游地点,还是张家口这样的相对冷门城市,都在制作文旅短剧。DataEye的报告指出,今年文旅短剧将成为短剧市场的重要新兴力量,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超过400亿。
文旅短剧的火热主要归因于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短剧形式受欢迎且成本可控、以及政策的大力支持。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国内游客总花费1668.9亿元,同比增长12.7%。
在全民旅游热潮下,各地文旅部门也纷纷通过短剧这一新兴形式吸引游客。此前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例如《去有风的地方》带火大理的凤阳邑村,《繁花》让上海黄河路成为网红景点。最近,《我的阿勒泰》播出后,新疆又成了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
虽然文旅短剧已经有一些成功作品,但在诸如形式、题材、播出渠道与商业模式等方面还在探索。例如从横屏到竖屏,从每集时长2分钟到5分钟不等,播出渠道不仅是短视频平台,还有长视频平台如爱奇艺、优酷等。而在商业模式上,文旅短剧多是免费播出,主要收入来自广告商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资助。
尽管文旅短剧的制作成本较低,制作团队的规模和经验也各有不同,但文旅短剧仍面临诸多难题,如内容创作的限制、故事与景点的巧妙融合、平衡宣传性与商业性等。
总之,文旅短剧作为宣传营销的一种有效补充方式,正在快速发展之中。尽管目前该形式还在摸索阶段,但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需求给予了它更多可能性。唯有更多爆款作品不断涌现,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从业者,使这一类型持续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