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所依赖的能源效率在最近十年内得到了显著提升。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长作为推动力,支持了中国年均6.6%的GDP增长。同时,在过去的十年中,单位GDP的能耗下降了26%,碳排放强度降低了34%,电力系统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8亿吨。
在最近举办的第二十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暨2023年江苏科技论坛上,来自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第36届主席舒印彪对这些成就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他在主旨报告中指出,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已经建成了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并且在能源技术装备方面形成了完备的体系。
舒印彪强调,长三角地区成为了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电力技术创新成果丰硕。过去十年里,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从28%提高到50%,发电量占比也从21%创高到38%。更难能可贵的是,电力行业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下降了将近90%。他还表示,到2023年8月为止,中国发电装机达到了27.6亿千瓦,其中的水电、风电、光伏、在建核电规模都保持着世界第一的地位。
实现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舒印彪认为,现在电力绿色低碳转型已经进入一个加速期,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打造碳达峰碳中和的枢纽平台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
舒印彪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他主张要在供需两端同步发力,以电力生产端实现清洁能源对煤炭发电的替代为目标,形成全新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打造零碳电力。他还预测,到2060年,我国发电总装机将超过70亿千瓦,其中有62亿千瓦都将是清洁能源发电。
但是,舒印彪也表示,尽管说追求绿色低碳,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彻底弃用煤电。在他看来,保留4-8亿千瓦的煤电是必要的,这可以发挥出备用和调峰调频的效果。对于由煤电产生的二氧化碳,我们可以采取包括碳汇和技术移除等措施进行解决。
尽管新能源持续替代化石能源,电力系统的形态特征也在发生显著变化。舒印彪指出,随着电力电量平衡难度加大、系统保持频率电压稳定的技术基础显著改变、极端天气影响加大、网络安全风险增加等问题的出现,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他建议发展新能源、核电、输配电、储能、氢能、电气化、数字化、标准化、捕碳固碳和资源回收等十个技术领域,从基础理论到核心技术、标准、设备进行全面升级,提升基础软件、高端芯片等创新研发和保障能力,推进产业再造和产业基础高级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舒印彪认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装备制造业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没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就无法实现能源转型。而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也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