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网约车司机的“空驶费”问题引发了热议。据《法治日报》的记者展开的随机采访显示,不论是在北京,广东还是浙江等地的机场或高铁站,很多乘客都在上车前被要求支付空驶费和返回费。空驶费应不应支付,这成了乘客和司机之间的一个争议点。
从消费者的观点而言,明显是不愿意为此额外的费用买单。而若从司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返回途中如果没有订单,这无疑意味着没有收入,再加上油费、高速费,司机可能会亏损。若乘客拒付空驶费,司机可能也会有挑单的情况,这对乘客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好事。
目前,大部分的网约车平台都在规定中提到,“在规划驾驶路线产生的过桥费、过路费、高速费等,司机有权合理地收取附加费”。这些附加费的范围并没有限定在特殊情况下,只是如若有其他的收费需求,需要司机和乘客进行沟通和协商,然后通过其他的支付方式支付费用。因此,虽然大部分平台并不反对司机和乘客就支付空驶费进行协商,但也有一些平台重申明令禁止司机和乘客自行协商议价。
付不付空驶费,平台完全有权力决定。因为按照法律规定,网约车的费用应由市场自由调节,由运营主体,即平台方进行定价。平台对于各种运营数据十分清楚,包括时间、公里数、返回是否有乘客等,一切都容易计算得出。现在的问题在于,平台大多数情况下把议价权交给司机,但这样做确实无法保障规范运营,会导致司机对于加收空驶费的标准差距较大,有的司机也可能不善于向乘客进行协商和收费,这无疑增加了司机之间的竞争压力,同时也影响了乘客的体验感。
一家公司都没有直接明确要收空驶费,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司机,乘客和平台三方的利益,无论怎么收费,都会有一方不满意。空驶造成的损失是可以计算出的,顾客们会因为多付的空驶费心生不满,司机们可能也会因为收不到空驶费感到愤怒,即使平台算得清清楚楚,但仍然会让某一方不满意。
然而,平台可以利用其平台的优势和大数据,对挂单派送的”空驶”概率和挂单收益进行平衡,补偿司机的损失;或者对可能导致”空驶”的订单发出提示,让乘客有机会通过打赏功能额外补贴司机。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网约车市场的监管,制定更公平、合理的收费规则,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