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购物、用餐、停车缴费等各种消费场景,手机扫码支付几乎成为了我们日程的一部分,其便捷性大大方便了消费者,也降低了经营者的人力成本。然而,随着手机扫码支付的普及,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却成为了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谁能保证在扫描二维码的同时我们的个人信息不会被侵犯,遭遇不法分子的凌辱呢?
在近期的一项调查中,商家诱导,甚至强制消费者扫码消费的情形并不鲜见,也许你我切身感受过那种无奈。尽管我们已经在店铺内消费,但仍会被索要一些看起来并无必要的个人信息。在长沙的一家店铺,工作人员断言扫码支付不会收集个人信息,然而在记者验证后,这种说法被证实并非完全真实。
记者扫描二维码支付后,可以见到小程序的隐私保护指南,其中首先要求收集位置,然后才是剪贴板、方向传感器、磁场传感器、头像等个人信息。消费者似乎在是否要扫描二维码支付的问题上,往往处于被动的置身事外。消费者谢女士对此表示:”很多时候我们虽然阅读了所谓的隐私政策说明,知道我们的个人信息将会被索取。但是,为了购买商品,我们似乎只能默许,否则就得舍弃购物的权利。”
专家介绍,商家之所以会推行扫码消费,目的在于锁定会员,为二次营销积累客户和消费数据,同时节省人工成本、优化商业流程。然而在这种行为中,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往往被忽视,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甚至触犯了法律。根据2021年11月1日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收集个人信息应当在处理目标的最小范围内,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而且,对于个人信息的处理者,将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以拒绝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行为是被禁止的。
网络安全专家警告,扫码支付同时也带来一些安全隐患。”有些人可以把恶意的二维码嵌入醒目的位置,比如领取红包的活动中,扫描后打开的可能是一个钓鱼网站。网站可能会要求你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信息。到时候,你银行账户的余额可能就被转移走了。
而在四川德阳,面对个人信息可能被盗取的问题,消费者罗某决定站出来维护权益,将迫使其扫码消费的商家告上了法庭。法院经审理认为,罗某在火锅店用餐,无需提供手机、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讯录等与其无关的信息。因此,法院判决餐厅停止侵权,删除获取的消费者信息。
此外,”扫码有礼”的活动也已经呈现出诈骗的倾向。江苏常州的小程收到一个陌生寄件人的快递,里面是一只水杯,杯身印有二维码。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扫描了二维码,随后被加入一个声称是福利群的微信群。在一开始,他通过完成任务赚到了300多元。一度认为可遇而安,小程投入了近17万元,直到朋友的提醒才意识到了被骗。警方很快根据线索在浙江义乌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在强制扫码消费的现象愈演愈烈的同时,北京、上海等地的网信办也同相关主管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整顿。上海市网信办将目标集中在餐饮门、停车扫码、少儿培训、超市购物、理财小贷、房产中介、汽车4S店、充电器租赁等8个消费领域,对这些领域进行持续的整顿。可以说,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扫码支付,既带给我们便利,也给我们带来潜在的信息安全风险,消费者在选择扫码支付时,应更为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