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时间为何成为奢望?中小学生时间管理被社会关注


近期,一些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纷纷反映中小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主要被限制在教室内,甚至出现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受限的情况。这种“安静的课间”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报道显示,在一些学校的课间时间,鲜少有学生在校园内活动,大约七成的学生选择留在教室中。即便是所谓的“大课间”,空荡的校园也是常态。多名小学生表示,他们的课间生活大多是在教室里和同学聊天,写作业,或者上个厕所——大多数时间被动线性任务占据,真正的休闲、运动甚至简单的高声交谈都不被允许。

课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天的学习分割在各个课程之间,课间就像是一块氧化片,可以供孩子们释放压力,恢复精力,特别是视力的放松,对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的小学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课间时间的真正意义不应该仅限于生理需求和恢复体力。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在许多学校,学生的课间活动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他们无法下楼,不能大声说话,乃至于稍微放松一下也要担心是否会被抓到扣分。这种现象下,家长们纷纷表示担忧,希望孩子们有更多的户外活动时间。

对此,有部分老师表示出理解,认为这是为了防止出现突发事件,避免在课间活动中冲突而产生的家长抱怨。在学生玩耍过程中,稍有磕碰就可能引发起诸多家长的不满和投诉,因此,让学生待在教室里无疑是禁止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的万全之策。

当然,还有一些学校在接到家长报告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些措施,重新强调了课间让学生自由活动的重要性,同时规定为了学生的安全考虑,不建议学生进行剧烈运动。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学校,大部分的学生课间休息时会在操场上玩耍。

然而,很显然,所有这些问题的源头,就在于对课间的不理解、不珍视。假如我们继续以成人的眼光审视孩子,想要用枷锁束缚他们的活动时间,要知道,这其实背离了教育的初衷。2021年9月1日起实施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已经明确指出,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检视并调整我们对孩子课间活动时间的管理方式,最重要的是,把教育的初心拿回来,让孩子真正能够在课间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真正走出教室,释放心灵,发展个性,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