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研发“墨子”望远镜初显成效 探测到首批近地天体


记者11月24日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及中国科技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获悉,中国研制的墨子巡天望远镜在其运行的短短时间内,已成功发现并确认了两颗新的近地小行星,分别名为2023 WX1和2023 WB2。这标志着中国在太阳系小天体探测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昭示着中国天文学研究与观测能力的显著提升。

众所周知,近地小行星是指那些在绕太阳公转时会接近或横跨地球轨道的小型天体,其研究对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评估对地球可能构成威胁的天体等科学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这些近地天体的发现与监测,成为了现代天文学以及行星防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了解,这两颗新发现的近地小行星2023 WX1和2023 WB2,最初均于11月18日被墨子巡天望远镜捕捉到。其视亮度分别达到20.8等和21.0等,而且视运动速度迅速,为0.513度/天和1.006度/天,较常规星体要快得多。在接下来的几日内,通过多个观测站的协同观测与数据累积,成功确定了它们的精确轨道。特别是对于2023 WX1,它与地球的最小轨道交会距离仅为0.0416个天文单位,估算其直径约为170米,可见这类天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墨子巡天望远镜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最新型大视场光学成像望远镜,自2023年9月17日首次发布光图像以来,其卓越的观测性能就备受天文学界关注。它不仅是当前北半球在光学时域巡天领域中表现最强的望远镜设备,也是中国在太阳系天体普查方面布局的重要工具。此次近地小行星的发现正是墨子巡天望远镜自首光以后,开展太阳系小天体测试巡天观测计划的成果之一。

依托墨子巡天望远镜,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研究部部长赵海斌教授团队已经发现并跟踪观测到一批新的主带小行星。此外,团队也重新确认了几颗已知的近地小行星,并将持续跟踪一系列待确认的近地小行星候选体。这些成就不仅反映出墨子巡天望远镜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潜力,也为未来对这些可能潜藏风险的天体进行监测和评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