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耐药成为威胁:审慎使用抗生素刻不容缓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对头孢类、阿奇霉素、阿莫西林等药物家喻户晓,一旦出现咳嗽和感冒症状,便会自行服用这些抗生素,以求尽快恢复健康。甚至有些人在没有确切疾病诊断的情况下,急迫向医生要求输液,并把这种追求速效的做法视为“好得快”的途径。然而,这样的自我用药实际上是对抗生素的滥用行为,不仅起不到治疗效果,反而增加了副作用的风险,并促进了细菌耐药性的形成。

每年的11月18日至24日被定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认识周”,以提升公众对耐药问题的意识,并学习正确对待病原体的方法。就在今年,68岁的张大爷(化名)感受到了耐药菌带来的恐怖。张大爷患有关节炎,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反复发热和关节红肿热痛,甚至住院治疗期间出现了黑便症状,而常规的抗感染治疗并未见效。在转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后,经过重症医学科的会诊,医生高度怀疑是耐药菌感染所致。检查结果证实了这一猜测——他体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高度耐药性,这也正是他多月疾病不愈的主要原因。

耐药菌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当细菌逐步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时,它们便逐渐进化为耐药菌。如今社会中对抗生素的滥用情况不容乐观,许多人一旦感冒就服用阿莫西林或头孢类药物,而对病情的迅速控制成为了公众的普遍期待。这种习惯在长此以往后,有可能培养出“超级耐药菌”。如今年8月流行的支原体肺炎中,便有许多患儿病程长、症状难以控制。由于网络上盛传“阿奇霉素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这种抗生素一时间销量激增。但许多家长发现,与以往不同,阿奇霉素的疗效明显降低。

正是这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超级耐药菌”的出现,并对患者构成了更大的威胁——即可能面临无药可治的境地。近年来,新型抗生素的开发虽然不断,但在抗生素与细菌的较量中,细菌似乎总能一步领先。为了遏制耐药现象,朱传龙医生强调,规范使用抗生素至关重要,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朱传龙建议,民众不应自行购买抗微生物药物;服药时要严格遵守医嘱,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戴口罩、勤洗手,能有效阻止耐药菌传播;对慢性传染病进行规范治疗,有助于减少耐药性的产生。总之,在解决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问题上,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