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下午,”2023花地文学榜”系列活动在深圳举行,备受关注的年度新锐文学得主周嘉宁莅临清平实验学校,向读者展示了自己少年时期的写作旅程,并分享了她的创作观点和对写作准备的独特理解。周嘉宁,这位上海出生的英语文学译者,已经有了多部作品问世,包括长篇小说《荒芜城》、《密林中》以及中短篇小说集《基本美》、《浪的景观》等。
1982年出生的周嘉宁,从八到十岁开始对写作产生兴趣,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在她看来,观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对于写作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童年时期,她父亲会在雨后教她闻别,感受泥土的味道;在公园中画画写生,她细致入微地观察每一片叶子的形态、花瓣的色泽,以及周围环境如何变化。这些体验,构成了她写作的营养。
周嘉宁发现,深圳的自然环境非常宜人,她建议孩子们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和学习,“从家中养植物开始,观察小区里的鸟类,逐步扩展到对人的观察。”她认为,观察并非虚无缥缈,而是一个可以通过实践学习和训练的具体行为。
进一步谈到写作准备时,周嘉宁回忆起自己是如何通过读《小主人报》和《我们一百万》这样的少儿阅读刊物,逐渐意识到并没有绘画天分,转而向写作领域发展。通过反复抄写散文和修改,她在写作上获得了巨大的快感和满足感。
周嘉宁本以为自己将来可能成为一名记者。她回忆起在《青年报》实习期间,准备采访提纲、进行通话的那份仔细,与现在的小说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写对话部分,给了她极大的愉悦。
高中阶段,周嘉宁从《萌芽》等文学刊物中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启迪,对写作的专注和努力也更上一层楼。“直到18岁,进入2000年代,我才真正明白写作是什么。”她提到,每个人对于文学的认识都有一个成熟过程,不必急于在年轻时期过多准备。
在周嘉宁看来,不仅仅是写作,其它创作或艺术领域也同样如此。她强调,重要的是观察自己和世界,积累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善意,在写作中找寻快乐的准备。
本次活动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和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宣传部协办,并得到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办事处的支持。深圳市宝安区清平实验学校承办了此次活动,得到了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资助。周嘉宁的分享不仅给在场的读者带来了对写作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为未来的创作者种下了一颗探索创作世界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