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展望获国际信心,穆迪调降展望似”孤声”


即便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近期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然而其评估并非市场共识。12月5日,穆迪虽维持中国评级不变,但从“稳定”降至“负面”,这一决定并不影响其他国际组织和机构对中国经济展望的乐观看法。事实上,不久前的11月29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就已经提高了对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的预期,看好中国成为亚太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同样,在11月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5.4%,远超先前预计,强调中国今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超过30%。

面对穆迪的担忧,中国财政部的负责人则表达了失望之情,认为穆迪的判断缺乏必要。对中国来说,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并未阻碍内部经济恢复向好,尤其在三季度以来积极变化显现,经济增长新动能持续发挥积极作用。预计四季度中国经济将维持回升之势,继续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稳定器。在财政收入方面,前三季度的恢复性增长尤为显著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了8.9%,税收收入更是增长了11.9%;近半数地区的税收增速达到两位数。

针对穆迪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及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财政部负责人指出,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中国经济的基础面并未发生改变,今年以来总体呈现持续回升态势,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拥有巨大的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础面未受影响。拥有14亿人口和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大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加之疫情影响逐步消减,经济循环将进一步顺畅。新发展模式正在形成,高质量发展驱动下,经济动能将转换升级,内生力量不断增强。

至于穆迪提出的房地产行业调整对地方财政收入的担忧,财政部负责人回应称,土地出让收入虽然是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的主体,但即便有减少也会有成本性支出相应下降,因此,影响是可控的和结构性的,税收入占比并未大幅下滑。

不止OECD和IMF上调对中国经济的预测,多家金融机构也转为看好,如摩根大通、高盛、花旗等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提至5%至5.5%之间。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同样得到了包括工银国际、上海财经大学等国内外学者和机构的认可,他们一致看好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潜力。

从各方的观点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和贡献度令人期待,穆迪的负面调整似乎成了市场中的异类,更多信号表明,中国经济正积极向前,而这份稳健的信心已经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