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城市安全防线,习近平倡导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了“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理念。这一表述的核心内容与以往的“建设韧性城市”命题相比,特意增添了“安全”二字,显示出对城市安全性的高度重视和前瞻性战略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此前已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鲜明提出将打造韧性城市置于城市化战略的优先位置,其后,“韧性城市”概念被明确写入国家重要规划和报告文件。

2023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建设韧性城市,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要求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一系列动作显现出党和国家如何将城市发展与环境、生态与安全紧密结合的全局视野。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城市化进程中,单纯注重经济规模的扩张已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综合发展需求,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才是城市可持续性的关键。

韧性,一个源于经济学领域的术语,在这里被赋予了全新的城市安全内涵。城市韧性它关联到诸多方面,技术、经济、社会、政府韧性都是构成城市抗逆力的重要元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基石,同时发展也是安全的支撑。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就是结合城市实际,构建一个能够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和风险挑战,同时保障安全发展的新型城市体系。城市在设计与规划时,需充分考虑如何有效应对并管理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强城市的韧性和恢复力。

过去几年中,关于城市韧性的讨论和行动不断增加。无论是面对常态化的雨水涝情,突发的自然灾害,还是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过程,韧性城市的构想都能够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城市的硬件设施、决策流程、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交沟通渠道构建,都成了韧性城市”硬件”与”软件”建设的内容。而我国的实践表明,打造韧性城市的关键路径是”软硬兼顾、刚柔并举”。

在具体城市实践中,上海在”硬件”建设上遥遥领先,通过建立数字体征系统,实现城市”韧性治理”;北京则将”韧性城市”纳入城市总规,聚焦”软件”建设,提出到2025年形成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还有深圳、成都、丽水等城市,也纷纷在韧性城市的建设上展开了探索和实践。

从建设韧性城市到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转变,显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发展的深邃洞察和人民利益至上的行政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提升城市抗灾复原能力和生活质量作为建设韧性城市的出发点和目标,确保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走上一条安全、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