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古籍散佚,而这次,一部分被遗失的古籍宝藏在清华大学发现了。12月10日,随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的举办,长久以来散失在史册之外的战国礼乐文化修复重现于世人眼前。据悉,该辑报告详尽呈现了五篇珍贵的史前文献:《大夫食礼》、《大夫食礼记》、《五音图》、《乐风》以及《畏天用身》,每一篇都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学术光芒。
这些文献所揭露的内容前所未见,它们补完了先秦时期在礼制、音乐和哲学思想方面的学术空白。其中,《大夫食礼》与《大夫食礼记》的发现可谓是研究价值极高的惊喜。这两部合卷的文献一共由65支竹简构成,分别记载了战国时期楚地大夫宴食时的礼节和仪式流程。这对于研学先秦礼制及《仪礼》的人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音乐方面,则是《五音图》与《乐风》两篇文献的发现令人瞩目。《五音图》透过独特的五角星图表示,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五音生态的关系,并隐藏着”三分损益法”的音乐生成思想,为早期音理体系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与此同时,《乐风》的发现,增加了我们对战国乐理的认识,这为音乐史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
而《畏天用身》代表的是战国时期的哲学思考。它强调了人与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反映出那个时代所推崇的积极进取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珍贵的竹简文献,即“清华简”,最初是由清华校友捐赠回母校的一批流散海外多年的战国时期文献。它们长达2300多岁,从书写到保存,见证了历史的沉淀与变迁。自2011年以来,清华简不断释出其藏匿的史前秘密,一册又一册地将珍贵的历史知识公诸于世。
对于将来可能的音乐复原工作,据清华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助理程浩表明,战国时期的原始音乐文化对现今研究仍有厚重的神秘面纱。虽然对古音乐有限的了解或许会在复原上遇到阻碍,但专家们对这些文献所蕴涵的研究和社会历史价值抱有极高期待。
此外,清华简的研究和整理工作仍在稳步推进中。据程浩介绍,第十四辑的工作已经展开,内容上包含了模仿尚书文法所创作的昭告文和一篇通过神人对话来阐释治世思想的长篇文献,这些都将为研究者提供一扇新的解读窗口。
经历了多年的努力,清华简团队表示,将持续致力于每年发布一辑竹书整理成果,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被更多的学者和公众了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