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花米草,这种外表与稻穗相仿、名字充满诗意之物,实则是全球百大入侵植物之一。以其强悍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迅速扩散,激起了官方与生态学者的高度警觉。曾于今年国家林草局悬赏千万寻求其有效的治理方案,由此可见互花米草对国内生态环境构成的威胁。
在浙江省,这一入侵物种已经遭受到坚决的打击。据浙江省林业局数据显示,互花米草入侵面积约占全国四分之一,但浙江省已在今年八月份完成全年任务清除14万亩。目前,省内正在加速推进,预计明年将能全面清除互花米草,进而转入后续的管护和生态修复阶段。
互花米草的特点在于其顽强的生长和繁殖力。它能在多种生长环境中稳固立足,起到保护堤防、护岸等作用,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缺乏天敌与极佳的适应力使其大量繁殖,竞争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破坏滩涂生态系统,降低潮间带生物的数量,从而影响湿地水鸟的觅食条件,尤其是在浙江这种国际重要候鸟迁徙通道地区,问题尤为显著。
此外,经济成本同样不容小觑。治理互花米草的成本高昂,并影响海产养殖,给沿海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一亩治理互花米草的成本不少于5000元人民币,而目前该植物已在全国范围内入侵超百万亩。
互花米草是一种多年生盐生草本植物,具备盐腺能力,耐盐耐淹,却不耐旱,主要生长于沿海潮间带。它在美洲原产,1970年代被引入中国用于护堤、造陆工作。但强大的生长和入侵力使之在国内沿海地区不断扩张。为此,互花米草已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和《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针对互花米草的治理,国内外科研人员已尝试了如物理控制、药剂治理、生物防治等多种方法,其中物理控制包括翻耕、火烧等,但其劳力大、环境干扰大,并可能复发;药剂治理虽有效,但存在环境风险;而生物防治虽然持续效果好,却也需要在实际操作中面对种种挑战。
目前,互花米草的治理在国内已取得阶段性胜利,辽宁、福建、山东、海南等地已完成互花米草的全面清除,并开始生态修复。未来的治理工作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互花米草的发现情况,共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