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季,随着寒潮的频繁造访,公共健康面临严峻挑战,国家疾控局联合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等相关专家,基于深入的科学研究和风险评估,为公众普及寒潮概念、介绍健康风险、提示重点防护人群,并依据寒潮特点制定详细的防护指导和建议,发布了《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
《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强调了对高纬度冷空气大规模向中低纬度侵袭这一现象的科学认知。这种降温现象,根据《冷空气等级》标准,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下降幅度达到8℃以上,或48小时内超过10℃,亦或72小时内上升到12℃以上,并使日最低气温降到4℃以下。对公众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感受到的天气转凉,还可能潜藏各种健康风险。
指南中重点提到,寒潮天气下,人体血管易于收缩,呼吸频率或加快,这些生理变化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例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急性心力衰竭等。冷空气对皮肤的直接影响可表现为冻疮等皮肤损害,长期疾病患者可能会加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除此之外,低温还可能刺激气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诸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囿于个体条件差异,指南针对不同的重点人群给出具体建议。儿童、孕妇、老年人以及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属于敏感人群,需要特别注意保暖并减少外出。对于那些因工作性质需在户外活动的人员,包括交警、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建议采取加强保暖、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的措施。
除此之外,指南还教育公众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寒潮预警信息,根据《寒潮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规定,寒潮预警信号分为四级,并为每一级别的预警制定具体的人群防护措施,帮助人们科学应对并减少寒潮对生活的影响。
国家疾控局希望通过《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的发布,可以增强公众对寒潮天气的认知和自我防护的能力,从而有效降低寒潮天气可能带来的健康损害风险。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特殊工种,都需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合理措施,以健康安全的方式迎接每一次寒潮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