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增的“粮食客”:中韩航线上的异乎寻常的行李


近期,有人携带粮食登机前往韩国的行为引发广泛关注。一位从青岛飞往韩国的乘客,其手提行李因超重被拦截,进而导致航班延误,引起轩然大波。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其超重行李主要由粮食构成。这位被称为“粮食客”的乘客所属的携带粮食飞往韩国的群体正在迅速增加,他们经常在青岛胶东机场乃至北京大兴机场等地进行此类活动。

究其原因,这些“粮食客”之所以愿意跨国运输粮食,主要是出于获利。当前,韩国大米价格昂贵,零售价可达美金3.41至6.24/公斤(约合人民币24.3至44.4元),几乎是中国大米零售价格的三倍至四倍,而中韩之间的机票价格却相对低廉。

韩国的粮食种植模式也在发生变化。韩国政府的数据显示,今年大米产量同比减少1.6%,总产量为370.2万吨。稻谷种植面积的减少是产量下降的直接原因,今年全国稻谷种植面积同比减少2.6%,创下了自1975年统计以来的历史新低。此外,韩国人均食用大米的数量也逐年下降。1980年韩国人均大米消费量为132.4公斤,但到了2019年,这一数字首次跌破60公斤大关,且2022年的人均大米消费量仅为56.7公斤,为196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这种消费趋势的变化反映了韩国人饮食习惯的新转向,大米被小麦、大麦及豆类等主食日渐取代。韩国政府不仅鼓励农民种植小麦和大豆等替代作物,还鼓励种植可替代小麦面粉的新型大米品种,以提升粮食自给率。农业部门的数据预测,今年小麦产量将达到四十年来的峰值4.6万吨,虽然未达政府6万吨的目标。

除此之外,社会趋势也在影响韩国的大米消费。单身户的增多和社会老龄化对大米消费下降有显著影响。对于独居者来说,自己下厨备饭比较麻烦,相比之下外出购买面包等西式主食更方便。然而,新冠疫情限制期间,居家防疫政策使得人们不得不在家做饭,这一度放缓了大米消费量的下降趋势。但随着疫情措施逐渐松绑,大米消费或将继续减少。

韩国粮食自给率的问题日益凸显,2021年粮食自给率为44.4%,饲料用谷物自给率为20.2%,而大米自给率在92.8%,小麦自给率却只有0.8%,大豆3.6%。这暴露出一个危机:尽管自给率高,但韩国更适合种植稻米,岛国再鼓励种植小麦、大豆,粮食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毕竟,韩国《东亚日报》曾报道,韩国在“世界粮食安全指数”中排名第32位,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垫底。因此,“粮食客”现象背后所折射的,不仅是个体经济行为,也是韩国粮食文化与政府政策变迁的一种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