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三即将登上春晚。”这一消息一出,便迅速登上热搜,与“梅西缺阵”并列成为2024春节前热议话题。许多人诧异于“科目三”居然在春晚这个重要的公共舞台上亮相。它的伴奏曲风、动作设计以及适用场合,皆将传统国风扭转为一种“土嗨”风格,在以“男色营销”为幌子的背景下,似乎不适宜出现在正式的场合中。
对很多年轻人而言,“更不应在春晚出现”。春晚,不仅是家庭团圆的背景乐,也是沟通代际的纽带,代表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然而在偶像文化、碎片化内容和情绪化时代的影响下,春晚已带上了更多衍生意义,成为粉丝自证地位的年度活动,短视频创作者的素材库,以及观众自我狂欢的工具。
春节前的“春晚押题”现象亦日益普及,其背后折射出公众对于内容创作及当前简单化创作风潮的不解与困惑。春晚只是公众情感宣泄的一个切口,需要一个足够普世的载体,去承载他们所有的情感与期待。
那么如何恰当地利用“科目三”至关重要。七年前,papi酱的预测视频风靡网络,其对春晚节目的模仿与借用网络热词,让这个创作形式成为一种标配。但年复一年,原本对春晚小品的单一模仿,已延展至各种形式的创作,如主题心得会议、00后编剧的春晚观摩等。
在此基础上,“科目三即将登上春晚”的消息,无疑点燃了新一轮的话题。许多人质疑“科目三”的登台,认为其风格俗不可耐、难懂难听,甚至难以恭维。但这般风格与精神小妹一样,其实在互联网时代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社交网络的快速传播,已成为无法忽视的文化现象。
年轻人对“科目三”的抵制不仅仅在于场合不合适,更在于对当前网络梗和低俗创作方式的不满。随着越来越多被认为粗制滥造的内容频繁出现,许多高质量作品和创新可能性被掩盖,观众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
“科目三”是否能带来新的惊喜,春晚如何将网络梗转化为原创笑点,这背后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春晚是对大众的承诺,也是对创作的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许不仅是“科目三”,任何一种新潮流、新现象都有机会在春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只要其能与公众期待产生共鸣。
因此,即便是年轻观众对“科目三”存在诸多质疑与批评,当春晚真正将其纳入,施以创意和包容,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各种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语境,也能够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