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山西清官王现敏事件原本并不存在犯罪事实,本人作为辩护律师,案件开庭近一年,多次延期审讯至今未有定论。王现敏的女儿格格曾撰写多篇文章,其中流露出一个坚守为民至责的父亲形象,引人深思。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是她对电影《第二十条》的观后感,或许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表达那些在法律案件中亲历者的家属,他们不希望特权,仅仅渴望得到公平与正义。
今年春节期间,我的社交圈被一部名为《第二十条》的电影所占据。这是一部充满笑料和泪点,情节紧凑的影片,过去的我可能会给出高分好评。然而,通过自身喊冤的经历,我见识到了司法体系运行的实情:法庭之外有罪之人逍遥法外,而无辜之人却被诬上法庭。事实好似潜规则大过法规,得失盖过是非。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脑海中不断闪现,如果电影中的情节置于现实,会出现怎样的场景?
实际上,《第二十条》中的三个故事线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但现实并非如电影中描绘的那般,有人坚定地捍卫正义而最终迎来正义的曙光。最近多位学者和律师对电影中对检察官形象的扭曲以及对律师形象的贬运进行了批评。这里我就不做过多阐释,仅仅根据电影中的部分情节来探讨其真实性。
首先,在现实世界中,几乎没有检察官会说“我们办理的不仅仅是案件,更是别人的人生”。这样的话,更多是被起诉者的家属或辩护律师,拼尽全力向检察官和法官喊出的绝望声音。字面上虽只一字之差,但在现实与理念上却天壤之别。
其次,如果不是在电影中,影片高潮部分的听证会几乎不可能发生。一场如此规模的听证会,所有相关人员都准备就绪,却在前一天才匆匆向最高层报告?而且,竟有全网直播的听证会,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再者,影片中韩明拿出大量判例说“都这么办的”,从现实的功利角度考虑,一个面对着舆论和最高院压力的检察官很难产生任何愧疚感,更不用说愿意为了他人的生活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一旦追责,只需说所有案件都是如此判决,谁又能追究得了呢?
其次,秉持正义的检察官吕玲玲在现实中也许根本无缘担任主办此类案件,因为她过于坚持真理,在现实中不受领导和同事的青睐。正义感和侠气虽不应该成为职场中的负担,但在工作岗位上,这种性格可能并不会有太好的发展前景。
除此之外,电影中强调正义的律师形象也相当缺失。如果电影中的律师能如现实生活中那样千辛万苦地为被告辩护,那么影片中韩明的工作或许就是律师的日常工作了。无数的刑辩律师比如吴丹红或许比电影中的冤案人物更接近真正的正义。即使他们在法庭上发言的力量无法被数字化地衡量,却远比电影中的戏剧化台词更有重量。
最后,在审查严格的中国电影行业中,能将这样一个敏感的题材拍摄出来并引起公众讨论,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事情。尽管道路漫长,但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希望这部影片能够使全国的检察官和观众看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毕竟,法律的目标应该是提升坏人犯罪的成本,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