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视觉未能掩盖叙事虚空,《沙丘2》影像哲学创意受质疑


界面新闻记者尹清露报道,界面新闻编辑黄月负责编辑报道。对于弗兰克·赫伯特的科幻巨著《沙丘》,公众观点两极。一则赞扬其丰富多维的科幻世界构建,将环境保护、中东战争、药物试验以及宗教体验等复杂元素融入主角保罗·厄崔迪的星际旅行故事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些声音则批评其故事线条过于传统、陈旧,描绘了一位异星白人救世主引领起义推翻压迫者的老套情节。

面对这样一部在文学领域带有争议的作品,《沙丘2》电影近期的讨论焦点似乎更多倾向于其电影技术的创新,比如IMAX的极致视觉体验和精致的美学设计,而与剧情本身关联不大。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此部电影或许是对如今传统叙事逐渐消逝的回应,探索电影作为媒介的“纯粹光学和声音情境”,力求击中那些“不可言说”之处,而非再现现实。

显然,电影的旨在于视听体验上的极致刻画张力,给观众带来了一次丰富的感官冲击。不过,《沙丘2》在忠实原著的同时,也呈现出对其宗教迷惑、历史循环的某种无奈态度的继承。在影片中,虽然有赞达亚饰演的契妮试图唤起观众关于先知只是政治统治工具的思考,但这样的尝试似乎并未能有效打破电影中根深蒂固的叙事框架。

影片中保罗的悲剧性不仅来自于圣战无法避免的悲哀,更源自于人类想超越历史循环却又难以自拔的挣扎。这与赫伯特原著对生态保护的复杂态度相呼应;即便在小说中展现出改造沙漠星球、创造绿洲的梦想,赫伯特本人对此似乎并不完全乐观,反映了60年代对人口增长和自力更生精神的关注和担忧。

然而,影片在忠实原著的同时,是否足够展现了小说中丰富多变的政治氛围以及角色之间的复杂心理博弈?值得质疑的是,电影对过度依靠视听元素的选择,可能导致人物心理活动的简化,甚至忽视了原作中引人深思的政治和身份构建。比如,赫伯特在小说中细致地运用伊勒琅公主的记叙,为沙丘故事世界增添可信度,在电影中这一创新手法却似乎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此外,《沙丘2》也被批评继承了小说中的东方主义视角,即使在此之前,维伦纽瓦在《银翼杀手2049》和《降临》中已有类似的失败案例。尽管如此,《降临》就时间性和母性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却为《沙丘2》提供了重要启发,这表明电影在承载作者愿景的同时,也有能力超越原作,开辟新的思考空间。尽管如此,维伦纽瓦的创作方法和影像哲学的深度仍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