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秀》:在商业大片旋风中寻找文学电影的力量


3月8日妇女节,一个专属于女性的节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一部突破性的电影《孔秀》静静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它伫立在大热的《周处除三害》、受到热议的《沙丘2》以及一众春节档期影片的间隙,以一种近乎老派的方式,带着特有的独立电影气息展现在世人面前。

《孔秀》的首映式和路演活动,在北上广深的影院内演绎着一场80年代文人的私密聚会。像西川、韩少功、翟永明等文坛知名人士纷纷到场捧场,这样的场面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电影以半世纪前的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底层女性奋斗成长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作家的养成记。

不仅在艺术价值上得到认可,《孔秀》更在国际舞台上收获不俗的成就,它斩获了第7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和第18届欧亚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而执导这部电影的是王超,一位曾经在独立电影圈内赫赫有名的第六代导演,他数年未有新作问世,这部作品无疑为我们揭开了他创作的新篇章。

原著小说《梦》来源于作者张秀珍的亲身经历,描绘了一个工人如何突破阶级的困境迈向文学之路的心灵历程。王超在改编这部作品时没有将焦点仅仅放在主人公的写作之路上,而是聚焦于她的个人生活,尤其是两段婚姻历程。孔秀的经历对女性的独立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探讨,电影中,她并非屈服于爱情而选择坚守自己的独立和自尊。

王超在改编过程中做了相当大的改动,他去掉了原著中孔秀的第三段幸福婚姻,转而强调她两段失败婚姻后选择了单身并自力更生。王超指出他主张在电影中建立强烈的主体性。在《孔秀》之外,他的其他作品中,女性角色常常占据核心地位,这正反映了他深厚的女性主义情感。

故事的时代背景正值王超的少年时代,工厂的设置也触发了他对童年的深沉怀念。他的父母皆是工人,那是一个满是机器轰鸣和工厂广播的年代。王超希望通过电影讲述一个个体如何在时代变迁中自我觉醒的过程。

从王超的职业生涯来看,他的作品始终不离底层生活,他用镜头关注着那些社会边缘人。《安阳婴儿》《日日夜夜》《江城夏日》等片都反映了这一点。尽管曾尝试转向商业化生产,但无论怎样,王超始终秉承着他的创作理念和批判精神。

《孔秀》作为一部带有浓厚第六代导演风格的作品,可能并不会在商业化泛滥的电影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它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快速消费时代中寻求文学深度的窗口。这一代导演们,他们的作品或许划时代,或许隐于市场浪潮之外,但他们为电影艺术持续提供着体温与血液。未来,王超计划再次将镜头转向过去,去探访90年代至2005年间的故事,期待他能继续以独立电影人的姿态,向我们叙述更多感人至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