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诗人查尔斯·奥尔森曾言,美国人心中的根植要素是“空间”,这一概念历久弥新。正如奥尔森所描述的,特伦斯·马利克的影片之美也同样弘大而批判性。
2005年,导演特伦斯·马利克带来了他的力作《新世界》,这是继《穷山恶水》、《天堂之日》和《细细的红线》之后的又一杰出之作。马利克的作品间隔多年问世,每一部的推出都备受期待,同时也描绘了导演独特的艺术轮廓,逐渐权衡美国电影界一席之地。
《新世界》不仅升华了马利克先前风格,而且开启了他作品更为密集的时期。这部影片故事设置在美国殖民早期,通过多种视角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实,并与导演早期聚焦单一角色的作风形成呼应。
马利克的风格无法简单归类,他的作品讲述的是美国这块土地上的故事,挖掘的是个体命运与人性空间的问题。在《新世界》中,他未能遗忘历史的残酷,1607年建立的詹姆斯敦殖民地不久后,当地原著民即遭遇了灭绝的命运。电影并没有忽略这一历史,反而把破坏和希望并置,让观众看到个人与历史的蜕变。
故事的悲剧在于欧洲殖民者的欲望,他们并非寻求与新大陆和谐共处,而是将之纳入版图。尽管导演深刻理解这一冲动的悲剧性,但他也发现,并不是所有征服都带来了破坏,某些文化互动中也能看到亮点,比如波瓦坦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场景。
马利克作品常常被赞誉和批评其独特风格。这些风格的特点包括:极具审美的自然风景摄影;贯穿全片的旁白叙述;以及松散的叙事结构。美之于马利克,是超越了视觉的。然而,正是这些画面的精美容易让观众忽视了马利克所追求的深刻与批判性。
在他的电影中,自然的光辉创造的并非愉悦情绪,而是一种不协调。风景不仅揭露了人物与自身生存的世界之间的隔阂,还反映了他们的困惑与彷徨。从《穷山恶水》到《新世界》,主角们由对外界的不理解,渐渐能够察觉世界的深层次奥秘。
例如,《新世界》中不只是通过波卡洪特斯的眼睛来参透周遭景色所蕴含的谜团,还包括了其他角色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叙述不只促进了角色对其周遭世界的探究,更增加了批判性的思考成分。
马利克的电影超越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框架与技术手段,以观察和思索的自由为追求目标。他的剪辑独立于古典蒙太奇的条框,拒绝对时间和空间的连贯性做规约。相反,每一帧都独立自成,构筑了一种好奇心引领的视觉体验。
《新世界》由此成为了一部探索性的影片,展现给观众的,不仅是角色们的行动与生活,更是他们与这个世界、与自然、与历史的互动与思考。马利克通过这部影片,告诉观众,美并不总是平静,和谐亦非终点,探索与思考,才是人与自然之间真正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