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香港演艺成员与香港制作内容(IP)重获热议的机缘深受理想化综艺节目《无限超越班》的影响,尽管其表现并不尽人意。有人怀疑,悠久港片情怀的传承人或许只局限于70后至90后的那代城镇青年,并无增多的趋势,只是在不断地变老。
在香港电影产业转型的历程中,香港人不断北上开拓内地市场,但这通常意味着从大银幕到电视荧屏,再至互联网移动平台的一条下沉之路。在网络剧与网络电影的初期,香港人以其物美价廉的优势为市场贡献了相应的星光与效率,保持了生计并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崭新的商业契机。
然而,当前网络剧行业已经与传统电视剧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在质量上重复超越后者,网络电影也不再是野蛮生长、机会遍地的天下。不管是哪一个领域,内地的年轻主创人才正逐渐崭露头角,并开始占据优势。这种情况下,曾经辉煌的港人面临新一轮的边缘化。他们是否有望在短剧这个更新鲜、更接地气的领域重新取得成功?
曾经执导《喜剧之王》等佳作的李力持,和王晶、周星驰等大导演已经开始深入内地的短剧市场。李力持与咪咕数媒合作,拍摄与平台特色更契合的短剧《厨神》,而周星驰则基于自己导演作品的IP与抖音独家合作进行内容创作。
然而,王晶的《亿万傻王子》就不太乐观。该剧百集火速上线,却在短剧热度排行榜上无处可寻,数据惨淡。深究原因,不难发现它沉溺于旧作改编,缺乏创新。一成不变的情节,较为平庸的剧本编排,让这部短剧难以吸引观众。
短剧这个新兴市场,对紧迫的剧情节奏和代入感有着极高要求。有效的“卡点”以及高情绪的前几集成为必须的因素来吸引观众继续观看甚至付费消费。残酷的现实是,无论是在其他内容形式中曾经辉煌过的港人,还是内地的传统影视从业者,都面临重构叙事技巧以适应短剧的挑战。
对于小程序短剧这类完全由2C内容决定成败的平台,传统影视的历练反而可能成为包袱,无法适应直接对话大众、迅速回应观众需求的环境。电商思维和网文生态成为了新的赛道,年轻人对港片的情怀无法转化为消费动力。
随着市场环境的演变,港人若只固守传统模式,不愿意创新求变,将难以在短剧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未来,无论是港片老将还是新晋创作者,亟需构思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内容,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观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