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备受期待的电影《坠落的审判》国内首映会在北大如期举行,不料却演变成了一出“中国男学者最低水准的审判”。映后对谈被两位男性嘉宾霸屏,他们的言论漠视女性视角,即显傲慢,也透露出对女性创作的限制,是典型的男权主义者试图垄断所有话语权力,包含评价和阐释的权力。
戛纳金棕榈片《坠落的审判》国内首日首映应成一盛事,然而,北大的首映之夜却遭遇了一场尴尬的“翻车”。名为《中国男学者最low的审判》的网络段子,借由导演茹斯汀•特里耶的现场见证,悲剧地成为现实。
首映对谈嘉宾包括戴锦华与董强教授,还有主持人陈铭。然而事与愿违,女导演的电影反而成了两位男性精英学者自说自话的一个舞台。他们或答非所问,或言之无物,不仅被观众多次打断,更频繁遭遇喊声要求“让导演说”。
董强教授的一番惊叹导演年轻美貌的言论,让人不禁怀疑,在这些男性学者心中,女导演的能力与外貌、年龄是如何相关联呢?这种目空一切的态度不仅在对谈中不断体现,就连董教授不时在人家发言时拿起手机拍照的行为,更让人感到其对女性话语权的无视。
面对戴锦华老师关于电影中复杂的性别权力关系的见解时,主持人陈铭把现象层面的讨论歪曲成了一场简单化的男女对决。这不仅误解了电影的深层议题,还无意中露出了对性别议题的抵触心理。
影迷们显然对于女性处境的表达充满期待,但不幸的是男性方阵完全无法达到预期,甚至把原本的讨论场变成了一场证明自身见识的表演。结果是,男性学者发表见解时现场呛声连连,而唯有戴老师得以引来阵阵掌声。
随着高潮的到来,讨论变得越发戏剧化。董强教授的逻辑思维游离于电影讨论本身,孜孜不倦地展示自己对于各种智识的渊博。而他对于影片中的性别议题的漠视更是彰显了其思维中的狭隘与自大。
陈铭的主持风格则更多的是一种包装精美但空洞无物的场面管理,他在提及女性主义时总是将其淹没在冗长复杂的话语之中,使性别视角消弭于哲学大词的海洋里。
尾声来临,男性学者采取了不同的自保策略。董强教授卖弄了一番外语,试图在言语权的争夺中保有一席之地。陈铭则采取了虚伪的道歉,却完全未意识到自己本次言行中的问题所在。
这场本应是女性电影创作的一次深入交流的映后谈,最终却凸显出男性精英对于女性议题设置的无视与压制。从他们的言行中不难看出,面对女性主义的讨论,这些自诩平等的男性实际上并未真正准备好分享公共讨论和话语权,反而倾向于策略性地回避与否定。
相反地,在女性导演杨荔钠和女演员齐溪的对谈中,却呈现出了和谐又富有建设性的氛围。在讨论中,她们探讨了女性主义标签下女性可以怎样平等地参与到对电影世界的塑造中,而不是单纯被定义在特定的框架里。
这场闹剧般的首映会不仅损害了女性在文化行业中争取话语权的努力,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应珍惜与捍卫每一次影片和创作者的公正对话机会。毕竟,只有在对话中,女性的声音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和重视。让我们带着对电影的热爱与尊重,走进影院,去体验和欣赏《坠落的审判》这位女导演用自己的视角拍摄出来的精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