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品牌短剧营销效果遭质疑,趋势还是泡沫?


在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是微短剧生态及其商业化,尤其是品牌短剧营销。不可否认的是,短剧成为一个热点内容形态,其观众覆盖面广,用户关注度高。经常观看微短剧的用户数量甚至已超过综艺节目,达到39.9%的占比。大量美妆品牌看准此趋势,加码短剧营销,希望藉此提升品牌影响力和销售转化。

然而,面对短剧供应量激增,效果的确出现了下滑。品牌为了抢占市场,开始通过种种方式,如植入、定制、合作番外等方式实现销量和品牌认知的双重提升。此外,随着竞争的加剧,定制费用急剧增加,导致营销投入成本上升,ROI相应降低。

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品牌们在进行短剧营销时,需要更加精准地从效果转化、品牌认知和品牌适配度等方面进行策划。准确的市场定位、高质量的内容制作、多渠道的转化链路是实现高转化的关键。

伴随着短剧营销成为品牌策略的一部分,品牌们开始强调通过短剧营销实现快速冷启动,并通过切片引流和直播间承接来完成从内容到电商的转化。短剧营销的成功例子包括欧诗漫、自然堂和倩碧,他们通过精心策划的剧情和引人注目的剧照带来了显著的品牌曝光和销售业绩。

然而,对于那些尚未涉足短剧营销的品牌来说,如何实现高转化?他们需仔细考虑品类特性、目标用户群体和产品价格,以及如何结合实质内容来提升品牌价值。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进入到这一领域,单个短剧所能带来的效果也在稀释。韩束创始人吕义雄甚至在朋友圈直言,自去年8月以来,进入短剧营销的品牌“无一成功案例”,并从2023年11月开始基本上不做短剧营销了。

展望未来,随着内容质量提升和用户选择增加,品牌若要在短剧营销中取得成功,将需要更多的创新思维和落地策略。有效的玩法不仅限于转化逻辑的优化,还包括将品牌精神与短剧内容相结合,以及以更真实自然的方式进行产品植入,实现更深层次的品牌升级。

综上,短剧营销的前景尚不明朗,品牌需在追逐当下流行趋势时保持谨慎。将眼光放长远,注重内容与营销的有效结合,或许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稳住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