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影视全球影响力增强,文化输出或仅银幕表象?


近来,国产影视内容在海外市场的表现越来越成为热点讨论话题。国内创作者开始打破边界,将本土特色嫁接到国际化内容中,形式多样地进行文化“输出”。

中国科幻大作《三体》的版权出售至海外后,在Netflix平台上线,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热播榜位居榜首,英文版图书也登上亚马逊科幻类销售排行榜第一位。此外,国产喜剧电影《你好,李焕英》版权被索尼影业购买,计划拍摄美版电影,原作者贾玲亲自参与电影指导。

国产电影同样在海外市场发力,如《封神》、《飞驰人生2》和《红毯先生》在春节期间上映,开辟了“海外版春节档”。2月下旬,《第二十条》、《深海》和《热辣滚烫》也陆续登陆海外影院。

在一系列的喜讯背后,我们看到了国产影视作品冲出国门的努力和成效。《飞驰人生2》在北美等地区获得华语电影票房冠军,而《封神》在法国上映,短短两天就成为单日票房冠军,并打破了巴黎著名独立影院的早场上映纪录。

但实际上,成功的标准不仅仅是票房和观影人次。尽管有“冠军”、“破纪录”等字眼充斥报道,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数据背后的另一层含义。对于国人而言,文化输出的而最终期望是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形成国际化的视听记忆。

值得审视的是,海外观看国产影视作品的人群构成。一些相关研究显示,华人及华裔依然是国产片海外放映的主要受众。这种现象引人思考,我们真的实现了文化输出,还是仅仅实现了一种“银幕输出”?

尽管国产作品取得了一些海外成功案例,但要成为被全球观众接受和记住的文化符号,则是更高的挑战。观察其他国家的成功文化输出,如韩流和日本动漫,它们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不仅是因为作品本身的独特性,更是因为它们与全球观众的共鸣。

文化传播终究需要齐心协力,从政策支持到行业自我革新,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同时,我们也需要愿意拥抱多元观点,对异域文化交流充满包容和尊重。只有当我们的心变得更加开放,我们的文化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