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撤档频发,救不了场的“缓兵之计”


今年春节档,原本被称为“最挤春节档”的档期,一回来就有8部影片上映。然而,不久之后,这8部影片中有4部影片选择撤档。同样,五一档定档了11部影片,被誉为“史上最挤五一档”,但最后实际上映的只有8部,其中《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在上映5天后就撤档。

这类“撤档”操作逐渐成为国产电影的一个常见策略。当电影遇到排片不利,或是面临其他大片竞争压力时,片方常会选择撤档,待日后时机成熟再重新上映。这么做真的能够挽救电影命运吗?

现如今,撤档已变成国产电影的一种常态化操作。以前所谓的”撤档”是指电影在定档后因故未能如期上映,改为择日公映,类似《八佰》、《我不是潘金莲》和《芳华》都曾经历这样的调整。但今天的“撤档”更多指的是电影已经上映后紧急下档的情况。

2017年电影《逐梦演艺圈》在上映三天后票房惨淡,仅取得234万票房,最终撤档,并在豆瓣评分中只有2.2分,引发广泛吐槽;2018年的《阿修罗》阵容强大,但影片质量差强人意,上映三天后也选择撤档,宣称是为了改善特效,直到今天仍未重新上映。耗资7.5亿的《阿修罗》最终票房仅停留在4984万。

许多观众总是将撤档等同于烂片,但某些电影撤档也是迫于无奈。例如,2023年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本计划在大年初一上映,但由于修改问题,最终错过最佳档期,选择初三上映。结果在紧张的春节档并未取得良好排片和讨论度,最终撤档。

而今年春节档,《红毯先生》票房表现不佳,重映后票房仅略有增长;《我们一起摇太阳》虽口碑不错,但因题材小众且不符合春节档氛围,票房表现平平,重新上映于清明档,票房有所回升,但整体仍难称亮眼。

可以说,撤档似乎成为一条较为明智的选择。但这种选择始终带有“拖延”意味,并非长远之计。

今年五一档也不例外,许多中小型电影因为题材与市场不匹配选择撤档,而制片方更是抱着茫然面对新形势。影片在档期内长期缺乏足够的黄金排片时间,即使院线片数量创新高,但观影人数变化不大。五一档的多部影片无法实现爆款效应,如《九龙城寨》直到假期过后才逐渐反超票房。

实际上,电影撤档还背后反映了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从宣发不足、类型分化到观众注意力转移,种种问题层出不穷。电影创作在面临短视频、手机等多娱乐形式冲击的今天,亟需找回吸引观众的巨大魅力,如同成功的《扬名立万》和《满江红》,如何找到与观众情感连接的关键,才是国产电影走出撤档困境的根本所在。

撤档,或许给了电影一个再度出现的希望,但我们都不确定,以前那样的对电影的热情,何时才能真正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