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手在国际舞台上的尴尬与反思


国内歌手能像香缇莫那样诠释歌曲的,我认为是没有的。连韩红也不行,而国外像香缇莫这样的歌手却有很多。这不仅仅是技巧的问题。韩红老师和黄绮珊在声乐技巧方面其实不差,但听国内这些“国家队”级别的歌手,总会给人一种特别累的感觉。

国内歌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极大的情感深度去打动人的,比如韩红老师的很多歌曲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完全娱乐化的,涉及的歌手众多就不一一列举了。然而,能平衡好音乐技巧、音乐风格和个人特质的歌手非常少。窦唯老师或许算一个,但他后来专注于实验音乐,他的近几年的作品更多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而不是流行音乐。

在流行音乐领域,国内缺乏像香缇莫那样,可以游刃有余地驾驭声乐技巧的歌手。尽管黄绮珊的技巧很好,但她的技巧往往大于音乐风格,导致她的歌曲给人一种炫技的感觉。梁博当然也不错,但他演唱总让人感觉在较劲,还没到大师级别。

这种较劲的、不服输的感觉虽然动人,却让我国歌手和观众都有种疲惫感,我们似乎学不会放松。这可能是我们审美习惯的一部分。在韩红老师参加《十三邀》时,我也感觉到她身上有很沉重的东西,无法放松,而音乐和公益是两回事。音乐的主要目的是愉悦观众,让观众享受审美过程,而不是竞技,所以不能用“战斗”的角度去理解音乐。

当这次《歌手》舞台上,本地歌手被外来歌手压制时,韩红发了一条微博:“我是中国歌手韩红,我请战!”说实话,看到这条微博的瞬间,我第一反应是尴尬,而不是感动。有人觉得这很感人,觉得收拾洋人还是要靠“国家队”。但我并不一样,音乐不是战场,不能拿来比拼国威。

不只是韩红,像曾一鸣、江映蓉、娄艺潇等歌手也纷纷要求“出战”,这更令人尴尬。我猜他们大概只看了杨丞琳、海来阿木的那段表演,而没看到人家国外歌手的演绎,否则不会如此自信。

甚至有人提议让窦唯和李娜上场,唱《大悲咒》,能让国外歌手哑口无言。但音乐是艺术,不是修罗场,更不是用来“收拾洋人”的擂台。享受音乐不就行了吗?香缇莫的演绎确实无可挑剔,但如果让我一直听这类歌曲,我也无法共情其中,可能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更欣赏本土性的艺术表达。尽管我认为《IAin’TGotYou》的歌词很一般,但音乐性确实无可挑剔。

说了这么多,其实大部分人并不在乎音乐,他们只是想赢,只是想“扬我国威”。从他们社会性地打压李云迪这个钢琴天才那一刻开始,我就知道,之后关于音乐的讨论都是胡扯。总之,我们应该放下那种较劲的心态,把音乐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竞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