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2》剧情硬伤引争议,假死情节显生硬


对于《庆余年》第二季中的“假死欺君”情节,观众似乎并不买账。这个情节显得过于生硬,仿佛只是为了硬性推动后续剧情而夸张了“欺君”的严重性。在第一季中,范闲以其深思熟虑、智勇双全的形象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每次行动都经过精心策划,逻辑严密,策略得当,使他能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到了第二季,编剧似乎为了增加剧情的冲突和紧张感,生造了“假死欺君”这一设定。这个设定不仅在逻辑上显得牵强,更让整个故事的连贯性和合理性受到质疑。

范闲作为一个拥有众多资源和人脉的重要角色,其背后有着强大的支持力量,这在第一季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二皇子虽然在剧中也是一位重要角色,但在客观实力上,他根本无法与范闲相提并论。因此,“假死欺君”的设定显得站不住脚。它不仅让范闲的智慧和勇气在观众眼中大打折扣,还使得原本紧凑的剧情变得松散和突兀。这样的剧情安排,让人感到困惑和尴尬。

此外,第二季中人物性格和行为的突变也让观众难以接受,尤其是太子的表现,与第一季的人物设定产生了较大偏差。尽管如此,这部剧中仍有一些亮点。比如王启年的表现,他并没有给观众留下油腻的印象,反而与第一季中的形象保持一致,与范闲之间的互动也显得非常自然。特别是他们一起骗二皇子的片段,王启年的神态转变处理得非常好,即使观众事先知道这是骗局,仍然被他的表演所骗过。

另一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是老金的故事情节。虽然有人认为这是为了让主角觉醒而设置的,但更多观众认为,这段情节展现了底层人物的悲苦,与范闲母亲留下的碑文相呼应,激发了范闲改善这个世界的决心。这些细腻的表达方式,使得整个故事更有深度和层次感。

相比之下,“假死欺君”情节中,庆帝的反应更值得玩味。滕子京的假死似乎在他的掌控之中,因此并未表现出太大的情绪波动。然而,当范闲假死的消息传来时,庆帝却失态了。这反应不仅显现出范闲在庆帝心中的重要性,更显示出庆帝对于权威和尊严被触犯的愤怒。随着第二封飞鸽传书的到来,庆帝等人意识到这可能是范闲的计策,这让他感到自己的皇帝威严被戏耍了,因此非常生气。

尽管《庆余年》第二季存在如此多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仍然会坚持看下去,期待最终的大结局。故事虽有瑕疵,但依旧存有吸引观众的亮点和高潮。希望接下来的剧情能有所改进,重新找回第一季的光彩与深度。

在整个剧集中,不仅仅是剧情上的问题,人物性格的刻画也出现了变化。第一季中众多角色以其复杂多面的性格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而第二季中这种精致的人物塑造却被直白和刻板所代替。以王启年为例,他在第一季中的表现是圆滑、狡猾但并不失正义的可爱角色,每一个表情、动作都充满深意。然而,到第二季,王启年的形象变得油腻,失去了原有的深度和趣味。

而其他角色,则或多或少地受到类似的问题困扰。他们的性格和动机变得简单直白,失去了第一季中的复杂和深度。这种变化不仅让观众感到失望,也削弱了剧情的推展力和吸引力。希望在接下来的剧集中,能够看到更为合理和精致的人物刻画和剧情安排,使得整个故事更具吸引力和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