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的成长轨迹:从乒乓球少年到多元化演员


王阳的少年岁月几乎每天都与乒乓球紧密相连。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他每天在体校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每天跑步5公里,不断练习挥拍,固化自己的动作,形成肌肉记忆。这样的训练持续了整整9年。“那个时候很懵懂,乒乓球是国球,教练也选中了我,我觉得自己有种责任感,也很自豪,不能半途而废,不想轻易放弃。”

这9年不仅塑造了王阳坚韧的性格,也教会了他如何规划和管理时间,高效完成任务。“这好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我的性格是一种双向奔赴。几点打球,几点跑步,为达成目标就要一步步前行,恪守原则,契合应有秩序。”成为演员后,王阳将这种运动员时期养成的自律和责任感带入高强度的工作和拍摄中。

大三那年,王阳被上海戏剧学院选派到新加坡留学。虽然新加坡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但王阳在异国他乡的日子并没有太多时间享受美景,而是忙碌而紧张的生活和学习充斥其中。“那时候一周要上6天课,班级的14个人都来自亚洲不同地区,老师也是外国人,英语成了唯一的交流途径。每天6点半出门,早上7:50还迎着太阳打太极,老师可能是想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宁静。”

更具挑战的是课程内容:“在国内上戏的两年,我接受的都是现实主义题材的表演教育,而新加坡的课程涉及非现实主义,超脱自我的表演风格。我的性格循规蹈矩,不是特别喜欢颠覆自我的人,起初很难适应。”新加坡留学经历让他感受到了正面的文化冲击,开始学会更自由的表演方式,用多元角度接纳自我,融入和感知世界,为未来作品积累养分。

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王阳饰演了无数角色,从默默无闻的“小透明”到如今渐渐懂得如何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首先看到角色或者阅读剧本时,你会感觉到角色有足够的发挥空间。我认为角色首先是一个人,不是单纯的正面或反面角色,不是‘伟光正’的人,也不是纯粹的坏人,他是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人物。”在表演上,他并不追求“整容式表演”,用外表反差创造记忆点,而是更倾向于在恒定状态中抓住更多小细节去塑造角色。“即使同样穿西装的人,也有截然不同的性格。”

在杂志拍摄过程中,我们惊叹于王阳对不同西装版型、细节和面料的了解,这些都来自他所饰演不同年代和身份角色的经验。闲暇时,他会追剧,从美剧、韩剧和英剧中寻找有趣的人物关系和演员状态,融入共情和思考。例如经典的“西装搭档”美剧《Suits》和之前大热的商战剧《继承之战》。在看剧过程中,他沉浸于精彩镜头语言,研究演员松弛的表演状态。

对于王阳来说,演员的工作不是借鉴或模仿成功角色,而是挖掘原创性,成为真正的创作者。他始终认为演员需要坚守原创感,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才能在汪洋大海中被人记住,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演员。

在新剧《围猎》中,王阳与李少红导演合作,展现了一个性格多面的人民警察角色。导演希望角色更市井、更邋遢,甚至加了肚腩、留了胡子和长发,让毒贩注意到他的特别。这个角色看似邋遢懒惰,内心却情感充沛,有着非常坚毅的一面。

另一部抗战剧《八千里路云和月》,讲述战争中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不可控人生。从1937到1945年,八年九个中秋,月亮在变,人的命运也在变。王阳饰演的张云奎是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角色经历了从旅长到将军,家庭的破裂、重聚和物是人非,是令人唏嘘的角色。

对于王阳来说,自由与松弛感并不来自时间本身。演员的工作状态一直像赶路,因为剧组拍摄行程可能在短时间里消化大量工作。然而,时间对他就像镜子的两面,他的内心已经磨炼到足够成熟与坚毅,去应对不同压力和挑战。“在现在所处的人生阶段,好像又格外放松和自在。在忙碌中,我也能有忙里偷闲的片刻,就像现在坐在这里,听着鸟叫与虫鸣,在大自然里,我觉得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