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高考结束了。在竞争激烈、学历贬值的当今社会,高考依然被认为是通向更好未来的重要途径。这一机制,反映出受教育机会的珍贵。最近,我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了一些「扫盲班」的视频,主播通过视频或直播教粉丝识字,看得让人五味杂陈。对于我们这些能够读写的人来说,已很难想象不识字是什么感觉。似乎生活中的万事都难开展,如果家人朋友不在身边,连发确信息的能力都缺乏,只能依靠电话。
这些「文盲」中,女性的比例惊人,尤其是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许多女人「做梦都想学写字」。幸运的是,如今有了网络,至少多了一扇窗。然而,在被迫「文盲」的年代里,这些女性通过什么方式与外界交流,又如何纾解心中的困顿,甚至给后人留下自己的痕迹呢?最近上映的一部纪录片《密语者》,尝试回答这个问题。这部片由汪涵策划制片,曾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短名单,手法犀利,令人震撼。
关于女孩上学的艰辛,已经有不少相关影视作品探讨过。这些女孩有的在读书途中「消失」,年纪轻轻就被迫嫁人生子。例如在《出·路》中的马百娟,她徒步三十里上学,但依然心怀希望。然而到了15岁,家人觉得女孩上学没用,就让她辍学并嫁给了自己的表哥。《密语者》主要以女性创造的「女书」为焦点,探讨女性在封闭年代里的挣扎与传承。
女书被认为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专属于女性的文字,其字呈斜菱形,秀美修长,充满力量感。女书的特性在于其女性属性:由女人创造、使用和传承。主要用于湖南江永、道县等地的女性,这些人基本都没上过学,是主流社会的「文盲」。由于年代久远、口头性强以及传承难度大,女书的使用者现在基本都是高龄,后续传承人少,作品也留存不多。
在《密语者》中,导演将镜头对准了两位与女书有关的女性,呈现她们与女书缠绕的生活。第一位主人公胡欣是目前最年轻的女书传承人,随着女书被纳入非遗,她的身份有所提升,但并不如想象中光鲜。她在女书园展示书法时,常遇到男游客调侃,甚至在大型活动中表演时,女书的悲情内容被改成欢乐曲。参加酒局、面对难堪的男权压力,胡欣显得无措。
第二位主人公思慕,从小学习音乐,对女书书法情有独钟,通过女书收获了理想爱情。但是当见家长时,男友已开始提要求如「炒菜端碗」,让她感到不适。在见家长的过程中,她被推来推去,甚至要听训话,体验如此糟糕。整个过程中,女书从一个精神寄托变为被误用的新女德教育工具,令人压抑。
这部纪录片的震撼之处在于通过女书呈现了人物生活的不易。比如胡欣虽然是女书传承人,但因没有兄弟家庭地位低,婚后遭遇家暴,堕胎后离婚也让她在村里抬不起头来。镜头没有对女书本身有过多着墨,却在拍摄人物时,女书显现出其真正的生命力。胡欣的生活似乎反映了千百年过去,女书承载的女性困境依然未变。
这部纪录片让人明白,文字语言归根结底是情感的表达载体,正是这些个人经历与情感赋予了文字生命。女书的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她承载了女性共同的生命体验和情感。无论经历多么绝望,女性的文字和故事依然在夹缝中找到出口,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传递着自我的存在和价值。希望未来,女性的声音能被听见,历史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