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吴迪(胡歌饰)戴着圆框眼镜在四川街头漫步,他伸手挥停小轿车,随后和女主人公冯柳柳(高圆圆饰)穿过熙熙攘攘的马路,背景中有轻轨穿楼而过的场景仿佛让人置身某个小镇的街头。这样的画面瞬间让人联想到《曼哈顿》中的艾萨克与玛丽。在那部电影中,艾萨克的恋人翠西给他留下了一句经典台词:“不是每个人都会变,你应该对人更有信心一些”。
也许正是这句话启发了导演龙飞,他决定将其第二部作品带回家乡,探索家乡的变化与不变、构建一种新的戏剧张力,这便是《走走停停》的诞生。这部电影虽然在公映十天仅突破8000万元票房,但其质量和情感深度却受到了广泛好评。
故事讲述在北京漂泊十余年却依然“一事无成”的小编剧吴迪,在经历与恋人分手、室友退租后,决定回到四川老家。在偶然间遇到电影台工作的老同学冯柳柳后,冯柳柳打算拍一部以吴迪为主角的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不但重燃了吴迪对拍片的激情,还通过与父母的交流、共同生活以及母亲的突然离世,让他逐渐找回了生活的方向与意义。
从剧情上看,《走走停停》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熟悉的:中国近年来的影视作品中,这样的人生故事结构似乎已经被重复了无数次。然而,《走走停停》通过对细节的精雕细琢,使得这个看似平凡的故事别有一番风味。
在电影创作逐渐偏向“元电影模式”的当下,龙飞选择了简单直接的拍摄手法。影片打破了对“自我解构”的依赖,显得更加轻盈且少了愤懑,在展示日常生活的同时,淡化了沉重的行业祛魅包袱。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吴迪家的戏份中运用了多台摄影机进行拍摄:一台拍吴迪纪录片的手持摄影机,一台吴迪拍摄《似是故人来》的摄影机,以及《走走停停》的拍摄摄影机。多台设备交错运用,挑战了人物动线的把握,但效果出众,也让观众获得了多层次的视听体验。
天坛奖最佳影片的评委会主席库斯图里卡评价这部影片时提到“真实、表演出色、情感冲击”等关键词。《走走停停》不追求说教,也不试图表达什么宏大的主题,而是围绕日常生活与意义的思考展开,突出了片名“走走停停”的哲学意味。
影片中的“纪录片感”也令人印象深刻,这归功于其和缓安静的影像风格,令人联想到《步履不停》以及《河畔须臾》。在这种松弛氛围的烘托下,《走走停停》以慢速和褪色的视听效果制造出一种难得的闲适情调。
在具体场景的打磨上,影片更是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和精力,展现了以吴迪一家为中心的内外部空间的生活质感。片中还有不少互文彩蛋,从马克·罗斯克的画作、披头士《Abbey Road》专辑封面的戏仿到黑泽明《红胡子》的构图挪移,都体现了编导者的巧思。
《走走停停》最大亮点在于其出色的人物塑造,这既是剧作的胜利,也是表演的胜利。通过“在家拍电影”的大情节段,影片扎实稳妥地建立了人物群像。此外,母亲(岳红饰)和父亲(周野芒饰)的表演将世间的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老同学冯柳柳则为剧情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助力。
父母对吴迪的支持与关注是影片情感的核心。母亲江美玲的两段戏份、她的突然离世,不仅唤起了对真挚亲情的向往,更直接回应了“走走停停,来来往往,累了就歇一歇”的核心意念。影片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呈现了生活的起伏以及寻找自我的过程,带给观众深刻的心理共鸣。
总而言之,《走走停停》探索了在庸常生活中寻找自我、接纳自我并获得内在平和的哲学,这种视角让它成为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值得我们在浮躁生活中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