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市场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暑期档过半,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全年票房还未达到300亿元人民币。其中,春节档8天票房收入达到80亿元,但剩余的200多天里,日均票房仅为1亿元。至今,截至全年的过亿元票房影片达到了46部,其中20部以上的影片盈利情况却并不乐观。尤其是在制片和宣发成本巨大的前提下,盈利的影片不足半数。

这些过亿票房的影片中,场均观影人数超过10人的只有7部,而且春节档影片占据了其中的4部。场均观影人数不足5人的影片则多达14部。这样的数据揭示出,即便有大量银幕的支持,真正能够吸引大量观众的影片却凤毛麟角。

回顾今年的票房排行,喜剧成为独占鳌头的类型。例如,贾玲、沈腾、马丽等演员主演的影片霸占了全年票房前四的位置。这不仅让人思考: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是否变得过于狭隘?仅仅依靠脚投票的观众,所带来的市场结果是否是我们真正期待的?

毫无疑问,好电影的定义不应只局限于某一种类型。中国电影需要百花齐放,而非一花独放。许多创作者和投资者致力于通过创新和冒险,挖掘观众的不同需求。然而,市场的反馈往往并不如人意,给这些勇敢尝试的电影带来了巨大压力。这使得许多在暑期档上映的影片成为了遗憾之作,如《落凡尘》《伞少女》《来福大酒店》《异人之下》及《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等。八月将至,这些影片的成绩和影响力尚未定义,中国电影市场将迎来更多的挑战与考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者们的坚持应该被更多地看到和认可。例如,动画片《落凡尘》和《伞少女》深挖了中国意蕴和美学的内涵,《来福大酒店》则充满生活的温情与现实主义的克制。而《异人之下》的大胆创意和《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的天马行空,更是对现有类型片的一种突破与创新。然而,这些作品并未获得应有的视听关注,反而在非议中逐渐模糊。

传播媒体在这样的形势下,承担着桥梁的角色。无论是自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无论是长文评论还是短视频传播,媒体都应承担起引导观众的责任。媒体的力量不仅在于强制观众去选择,而在于潜移默化地引导观众,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这些勇敢的创新。

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媒体的责任尤为重大。只有通过真诚、非程式化地表达内容,才能使观众感受到创作者的独特和诚意。相反,机械化、空洞的宣传只会适得其反,反而使观众产生抵触情绪,与创作者的本意背道而驰。

作为行业的关键一员,传播媒体不仅是创作者的代言人也是观众的知心人。在共同的困境中,媒体需要重拾同理心,与创作者和观众一起寻找出路,共同守护中国电影市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或许能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中国电影新春天。

中国电影市场的未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关注与努力。让我们一同期待和促进中国电影的繁荣与多样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