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唐朝异闻录》引发了广泛讨论,作为原作《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的独立衍生剧,虽然在上线初期就吸引了大量关注,但随即因涉嫌抄袭和粗糙制作遭遇了口碑滑铁卢。
《唐朝异闻录》同样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唐朝,以探案和灵异事件为核心。然而,相较于《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的细致剧情和深刻内涵,《唐朝异闻录》流于表面,以各种中式恐怖元素堆砌,只为制造噱头。作品在豆瓣上的评分也明显落后,仅达到6.2分,与《唐朝诡事录之西行》8.4分高分相去甚远。
从内容来看,《唐朝异闻录》似乎更倾向于民国恐怖路线,剧中充斥着鬼戏子、纸人、冥婚等一系列常见的恐怖元素。第二集以冥婚为主题,画面设置上展示了红色的中式婚礼,红色的嫁衣,渗人的表情,再现了经典的国产鬼片氛围。然而,这些元素并未与故事有机结合,极易让人产生视觉审美疲劳。
剧中的恐怖预警并没有进一步提升恐怖氛围,且剧集海报更是陷入了抄袭经典恐怖游戏《纸嫁衣》的争议。右图为《纸嫁衣》游戏画面,左图为《唐朝异闻录》海报,相似度颇高,难免让人质疑创意的原创性。
相比之下,《唐朝诡事录之西行》虽然不以“惊悚”为卖点,但其“诡”表现得更多元,背后总能反映时代背景和权力斗争。而《唐朝异闻录》则只是浮于表面,讲述了无数看似惊悚但实则套路化的故事,人物设定扁平,大理寺少卿更变成了一个输出“正义”的工具人,最后的案件处理也只简单地归结为“仇杀”。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每集长达40分钟,每个案件需要多集讲述,而《唐朝异闻录》却采用了每集仅10分钟,三集完成一个案件的短平快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在如今流行的短影音世界里不失为一种选择,但《唐朝异闻录》却未能充分理解短剧的魅力,只是将短剧视为偷工减料的捷径。
此外,剧中现代刑侦用语“社会关系”、“第一现场”、“并案调查”等出现在唐朝背景下显得十分违和,不仅使观众出戏,更损害了剧集的历史真实性。台词设计更是弱点重重,诸如“不像是在复仇,更像是在仇杀”这样的句子,不仅缺乏创造力,甚至有些滑稽。
另一个问题在于与悬疑元素的结合不够紧密。像冥婚案中,被父母配婚的女孩死亡后,另外一个女孩被杀取代,这种情节虽有潜在的恐怖感,但因叙事过于短暂、人物刻画不深入,导致凶手一目了然,悬疑感荡然无存。相比之下,《唐朝诡事录之西行》中的“废驿谜案”以多线叙事手法,人物层次分明,使观众始终保持兴趣。
综上所述,《唐朝异闻录》无论是在剧情深度、角色塑造还是制作品质上都未能达到预期,完全无法与《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媲美。众多观众表示:“这部短剧像是一个质量堪忧的恐怖游戏,剧情粗糙、台词干瘪,真不如自己去玩一局侦探游戏来的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