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法国电影的全貌和历史,《我的法国电影之旅》或许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这部由法国导演贝特朗·塔维涅自导自解的纪录片并不打算展示法国电影的全景图,而是以私人趣味和审美为主,以1960年代前的黑白片为主要选材,半数以上的影片可能只有资深影迷或专业人士才熟悉。
对于大部分普通影迷而言,法国电影或许仅联想到一些如雷贯耳的术语和名字,例如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新浪潮、左岸派、特吕弗、戈达尔、布列松、阿伦·雷乃等。然而,《我的法国电影之旅》不涉及1970年代以后的法国影片,对新浪潮的介绍也仅是数语带过。影片的190分钟大多留给塔维涅心仪的雅克·贝克、让·雷诺阿和克洛德·苏台,以及他认识的第一位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私人趣味取代了影史纪录片所需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尽管名为《我的法国电影之旅》,本片的法语原名是 “Voyage à travers le Cinéma Français”,塔维涅只是将自己在1930年代到1960年代的法国电影中的经历比作一次旅程,主角仍是电影本身,主体的“我”被隐藏在幕后,显得并不过分显山露水。塔维涅在纪录片中对前辈人物进行评述,点评各类影片,态度显得不够谦逊。不过,这是基于个人的评论观点,观众若对他的评价不认同,也大可一笑而过。
作为纪录片,《我的法国电影之旅》的话题广泛,不拘泥于特定主题和影片,显得稍显随心所欲。塔维涅作为影评人,片中主要谈论导演的独到视角和笔触,诸如电影的运镜、剧本、配乐等,也会拐入一些业界秘辛,讲到诸如让-保罗·高缇耶看完雅克·贝克的《装饰》后踏入服装设计行业,每年重温这部电影,和《大幻影》的男主角让·加本谈起让·雷诺阿的性格与政治倾向,并对他的反犹主义和移居美国的决定颇有微词。
在纪录片中,塔维涅回忆其童年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忆更多的只是解放里昂时的欢庆氛围和父亲口中的传说。他的父亲在二战中曾庇护过著名作家暨政治活动家路易·阿拉贡,多年后,塔维涅在《狂人皮埃罗》上映时邀请阿拉贡前来观影,戈达尔因此获得后者力挺。而因为战时的艰难生活,塔维涅曾患上结核病,3岁的他被送到疗养院养病,每周日会播放电影,他第一次被电影打动正是因雅克·贝克《谍血王牌》的一段追逐戏。
尽管影片主要展示法国电影,塔维涅对美国电影亦有热情,尤其盛赞雅克·贝克的审美趣味和自然的叙事节奏,学习美国电影的同时,保留了法国风味。塔维涅评价梅尔维尔的电影时说,梅尔维尔的电影虽然有着美国电影的气息,但比起威廉·惠勒更多的是布列松的风格。
纪录片的结尾,塔维涅选择了罗密·施耐德饰演的女主角走入人群中的画面来结束这段旅程,无论法国电影的黄金年代还是欧洲的辉煌岁月,已成往事,但纪录片中所有人对电影的热爱,塔维涅急于分享的兴奋,都能让任何喜爱电影的观众感受到那种浓烈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