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物工程界一颗瑰宝的陨落:王淀佐院士的一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摘得五院院士之荣誉,而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华人矿物工程学家,现代浮选药剂分子设计理论的发起人,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中南大学原校长——这就是王淀佐院士。曾经的他,勇猛前行,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耕耘出一片繁花,如今,他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寿终正寝之消息让科研界哀痛。

王淀佐1934年出生在辽宁省锦县,1949年于东北大学肄业,1950年步入工作岗位,1956年入党,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中南矿冶学院选矿系,毕业后他留在学校继续工作直到1991年。1985年,王淀佐为中南工业大学校长,肩负起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重任;1990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91年,他摘得中国科学院院士之荣誉并成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1994年,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为他插上配饰;1998年以及1999年,他承担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以及常务副院长职务,再次为我国的矿物工程科学献出自己的力量;2006年,他意气风发地成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王淀佐的一生可谓丰盛繁忙,他在矿物加工浮选理论方面,有着开创性的突破,并创立了浮选化学理论,为现代浮选理论铺就基础。他在矿物与材料加工药剂分子设计和应用表面化学、矿物与材料加工过程溶液化学、矿物浮选电化学和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技术、有色金属矿生物冶金、铝土矿浮选脱硅、固体颗粒的相互作用和细粒技术等研发方面,夺取了一项项灿烂的成就。

他自东北大学肄业那年开始,就一直从事选矿冶金事业,至今已有70余年。他在矿物加工浮选领域取得了系统创新性成果,这对中国的矿物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对于王淀佐这样的科研人才,我们无法忽视他对于后世工程科技领域人才的培养,这是他为我国的科研中作出的一份伟大贡献。

他也是一直坚持“尽力乎公、尽善乎事”的科学家,不论是在多个科研机构,还是在教学之中,他永远都以人民的需求为重,秉持永远不妥协不退却的精神。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对“一个人要想在科技事业上有所成就,在青年时期就要树立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才能有所作为”。这一伟大信念的传承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