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广州某校园内发布了一则建议通知,提议师生在校期间始终佩戴口罩。这项措施一露面即点燃了社会各界的讨论热潮。其中,部分家长在担忧孩子健康安全的同时,表示哪怕学校没有明文规定,他们也会坚持让孩子戴着口罩上学;而另一些家长则认为,校园密集的人群环境已经难以确保不被传染,孩子的健康反而更需要靠免疫力来维护。
对于这一争议,羊城晚报记者专门就此采访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疑难感染病中心主任彭劼教授。彭劼表示,在当前流行病学形势下,由于孩子们在校时间较长,而且有运动、喝水等日常行为,需要时常取下口罩,因此全程佩戴口罩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并不可行。再加上学生们戴口罩的正确性参差不齐,很多情况下口罩的防护作用并不明显。另外,与地铁、商场等大型公共场所不同,校园的微生物环境相对稳定,若一味追求完全的隔离,可能对孩子们免疫系统的锻炼起到反作用。
彭劼教授认同学校和家长对孩子们健康关注的心情,但他更倾向于建议从提升免疫力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日常防护。如此一来,学生及家长可以通过合理饮食、科学的锻炼习惯与充足的户外活动来增强孩子的免疫能力。同时,为了进一步保证学生的健康,学校应增强教室通风质量,而且要鼓励学生保持手部清洁。此外,如果出现流感样症状的学生,应当迅速请假就医,并在症状完全缓解后再返回校园。
彭劼进一步强调,即便不主张在校时间全程戴口罩,但在地铁、公交车和商场等公共场合,依然应该配戴口罩以预防疾病传播。据了解,今年11月疾病感染的高峰期,南方医院发热门诊和儿科门诊每天要接待大约800名流感患者。而近期的数据已经显示,患者人数有所下降,日均约500人。在此患病人群中,小学生中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占比较高。不过随着年龄的增加,流感患者数也在逐渐升高。
综合这些情况来看,在当前和未来的疫情防控策略中,我们应该对不同场合、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实施差异化的防控措施,尤其针对青少年学生群体,更多地通过加强免疫来保护其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