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近期完成的专项统计督察揭露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部分地区存在统计数据造假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多个等级,从政绩压力引发的数据操控到统计部门的独立性缺失。如统计数据失真,将直接影响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政策的有效制定,乃至于政府公信力的严重损伤。
在今年7月底,国家统计局成立了六个督察组,分别对河北、黑龙江、河南、湖南、贵州、陕西等六省的统计数据进行了专项审查。尽管违法干预统计和数据造假表面上看似为个别现象,但这些行为的危害性不应被小觑,且其影响可能远不止于个别地区或个别县市。面对此类违规行为,国家已经采取了零容忍政策。
统计数据不仅是研究经济形势的工具,更是制定和评估政策的基石。从微观层面提升数据质量起始,要求基层统计部门能够独立运作。然而,督察组反馈的信息表明,被督察的省份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有的地区政府过分渴望数据上的“排名”,在经济统计上弄虚作假,有的县市政府在经济统计报送过程中对数据进行调度和干预。
自2019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已将统计督察常态化,并于今年2月启动了为期四年的专项治理行动。然而,尽管国家重复强调统计诚信的重要性,实施了一系列的监督和整治措施,我们仍然时不时地听到统计造假的消息。虽然近年各项制度的完善有所成效,形成震慑力,但从督察中发现的问题看,一些地方统计工作仍难以完全摆脱政治干扰。
在当前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地方政府可能出于经济指标和GDP排名的压力而做出误导性统计的背景下,统计作假问题特别引人关注。这也反映了部分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观扭曲。对待统计造假,部分地方官员在查处和追责上的敷衍态度,让人担忧。
为此,防范和惩处统计造假的战役需要进入持久战。关键是通过干部考核制度和改革政绩观,打击统计造假行为,将之纳入一票否决制度,并重塑考核体系,彻底切断利益驱动下的不良联动。
专项统计督察要求被督察省份在三个月内向国家统计局反馈整改情况,并需向社会公开。公众期待整改不再表面化或宽松软,公正公开的惩处可以建立更健康的统计环境。
宏观政策制定者用以制定措施的高质量统计数据是现代经济治理的关键。中国在此方面的任务繁重,未来如何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