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第二十条》:引发司法公正的社会共鸣


“法律绝不能向邪恶妥协”,“法律不仅是理性的逻辑结构”……这些是电影《第二十条》带来的深刻反响。继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系列深刻影评后,新闻发布会上关于如何在司法实践中高效质量地处理案件以回应人民期待、捍卫公平正义的议题,又一次提到了这部电影。

《第二十条》的命名来源于我国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的相应规定。影片通过对真实案例的艺术再现,将法律的抽象概念转化为贴近百姓生活的故事,于情于法,都引发了强烈的共鸣。观众们不禁为电影中那句“为苍生请命,为弱者鸣冤”的辩护誓言所感动,实则不仅是因为叙述的胜利,更是因为正义的回声在心中激荡。

在司法领域,法律的威严和公正性尤为重要,但实际操作中,围绕正当防卫的概念,如“严苛的认定标准”、“必要限度的超越”等议题争议不断。《第二十条》通过富有张力的故事情节,展示了司法实践中的这些挑战。近年来,对于“朴素的公平正义”概念的讨论愈发频繁。这里的“朴素”,指的是简单直接的公平,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诉求。对于正当防卫,这意味着不能事后用审慎的眼光来苛责那些本能反应的人们,而应从当事人的角度进行综合判断。影片中青年检察官韩明的转变,便生动体现了这一观念的进化。

影片强调,要让公平正义不仅被感知而且被看见,司法机关必须确保每个案件都高质量、高效率地办理。《第二十条》中体现的并不仅是法律的字面意义,而是背后所蕴含的对公平正义无限尊重和追求。更重要的是,电影提醒我们,法律的迟缓实施往往意味着正义的打折,如影片中一个角色在绝望时刻作出的选择便引人深思。

公平正义是众多法律奉为至高准则的价值所在,从刑法452条、56681个字,每一个字都是公平正义的注脚,到实际司法案例的处理,如“陈仓抢劫再审抗诉案”等,都凸显了司法机关的这一立场。司法的高效与严谨由此可见一斑。

从《十二公民》到《第二十条》的出现,昭示了当高质量的影视作品遇上高效率的司法实践,这种联手可谓既感人心丝,又有着实在的影响力。正如电影所引发的讨论一样,公正应源于法律,但公正主张的实践应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