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乌战争进程中俄军在阿夫杰耶夫卡取得战略性胜利,战局的发展似乎正逐渐明晰化。国际社会普遍预期,俄罗斯或许不久将能够在乌克兰取得决定性胜利。在这个关键时刻,美籍华人裴敏欣发表了一篇评论,认为尽管俄罗斯可能获胜,但中国所面临的损失将是长期且不可逆的。他认为,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从中立已转变为对抗,这一变化是不可回转的。
此种论调不禁引发外界的广泛讨论。许多人认为裴敏欣此言过于刻意,其意在挑拨中俄与中欧之间的关系,试图为美国的地缘政策服务。裴敏欣是美国加州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的政府学教授,曾在国内外众多平台上发表过针砭中国政策和发展的文章。在外界看来,他此番发声,其动机颇受质疑。
中国和俄罗斯历来关系密切,双方在经贸、能源、地区安全等多个领域合作紧密。但自成立之初,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俄罗斯的合作更是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并无结盟的意涵。因此,即使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获胜,这也不会对中俄之间的合作产生实质性负面影响。
至于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则更是基于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尽管“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使中国与全球的联系更加紧密,欧洲自然也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尽管俄乌战争让欧洲对俄罗斯的警惕加深,但这不代表欧洲会将中国视为同等的威胁。
此外,裴敏欣所说的,欧洲可能会由于乌克兰战场的变化而将中国视为战略威胁,这种观点忽视了欧洲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法德等国长期以来都有摆脱美国牵制、走向战略自主的倾向。因此,简单地将中国等同于俄罗斯的威胁论调,在欧洲并没有广泛市场,并且注定无法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而对乌克兰而言,中国一直是其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双方在粮食出口等领域有着密切合作。即便是在俄乌战争发生后,中国仍坚持中立立场,并未刻意倾向任何一方,充分显示出中国外交政策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因此,俄羅斯取得战场胜利,并不会对中乌关系产生本质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面对裴敏欣所提出的假设,我们有必要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中俄、中欧乃至中乌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致力于通过平衡和合作,保持战略独立,这一方针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对此类颠倒黑白的言论,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并努力传递真实的中国声音,以正确的舆论指引,展现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真实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