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外真实的陶昕然:超越角色,母女间的代际进化之路


当观众屏幕前的感慨汇成一股暖流:“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要为女儿撑一把伞”,“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她是把女儿当自己重新养一遍!”——这些话语似乎直触人心,在《是女儿是妈妈》这档节目中,陶昕然与其母亲和女儿所展现的真实互动,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陶昕然的演技早已经深入人心,谁能忘记《甄嬛传》中,那个温柔却内心充满阴暗的安陵容?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她则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面貌——乐观、热情、坚强和积极向上的现代女性。然而,请不要将她的角色与本人混淆,她的演绎仅是对演技的一次次考验,而非其真实性格的体现。

探讨回节目本身,节目中四组母女的相处模式,无一不反映了生活中的千巾万绪。但陶昕然和母亲陶跃娣的相处模式则尤其引起共鸣,因为它反映了中国式的父母形象。陶跃娣,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对女儿的教育可以用“简单粗暴”来形容。高分考试回家挨打,因为还有两分没拿到;考得第四名,也是一顿打,提醒不可得意忘形。这样的“铁腕教育”不仅给成长中的陶昕然心灵留下了不小的阴影,同时,陶母也坦言这种做法更多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

在这种成长环境下,陶昕然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坚持追梦,进入演艺圈,最终以《甄嬛传》走红。在走向成功的那一刻,她对母亲说出了“我的成功不是因为你教育的好,而是因为我自己”的话语,这或许是对过去压抑教育方式的一种“报复”,但随后的内疚也让人同感其复杂和曲折的心路历程。

在与女儿的互动中,陶昕然显露出对过往经历的深刻感悟。她小心谨慎,生怕母亲会将过去严苛的标准加诸于女儿身上。她不愿女儿重蹈覆辙,而是尽力营建一个温馨、尊重孩子感受的成长环境。然而,宽容的教养方式与她母亲的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经常在节目中触发教育理念的分歧。

此类分歧在一次超市购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原本为奖励女儿画画好而去选购礼物的过程,因为陶母匆忙中的焦躁变成了一场冲突的预演。相对于陶母的急迫,陶昕然则更注重让女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慢慢选择,尽管这种方式可能与长辈的期望有所违背。这恰恰反映了陶昕然努力想要改变的“打压式教育”,试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现所谓的代际进化。

而归根结底,“代际进化”并非易事。它需要勇气去割断那些旧有的痛点,勇于突破传统,寻求与子女沟通的新方法。陶昕然在这个过程中展示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走在了妈妈合格、理解母亲的女儿路上。

现在,我们不禁要问自己:每个人的妈妈都是怎样的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她们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影响?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让我们共同聊聊这代际间的成长与进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