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危机临头:电影工业的未来何去何从?


“对好莱坞而言,2023年不仅仅是一次灾难的敲响,更像是一场更大危机的前兆。”这种沉重的论调首次在《纽约时报》上亮相。几本关于电影与流行文化的著作由马克·哈里斯撰写,而他关注的焦点就是目前好莱坞逐步暗淡的未来。

马克对美国电影工业的困境如数家珍:停工、削减开支、缩小规模,再加上数十年来好莱坞的支柱–超级英雄电影的没落,以及流媒体与人工智能对传统电影的冲击。电影工业的未来,不禁让人想象暑期大片的第二幕,最黑暗的时刻即将到来。

市场的不稳固不只体现在票房数字上。中国市场的反馈尤其令好莱坞忧心忡忡–它已不再是好莱坞在国外的票仓。《功夫熊猫4》同时也无法挽救美国电影在中国票房持续下跌的趋势。

数据显示,即便是美国2023年电影市场全年累计票房实现了20.9% 的增长,也未能回到2010年代百亿美元以上的水平。且考虑到通胀影响,实际的收益更是大打折扣。而市场上的电影并不是都能盈利,如《自由之声》、《泰勒·斯威夫特》、《玩具熊的五夜惊魂》之外,大制作电影如《芭比》、《奥本海默》等才得以成功。

美国的院线品牌如AMC在尝试填补拿不到足够新片的空白,2024年上映的电影数量将持续减少。至于奥斯卡颁奖礼,在顶点时可吸引5520万观众,而最近几年最高也只有1950万,这也反映出美国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在拉大。

另一方面,超级英雄电影的没落也在预示着变化。经历了疫情和罢工后,好莱坞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恢复生产,并不再如以前一样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而当《复仇者联盟4》达到巅峰之后,漫威宇宙的繁荣迅速告终。频繁的制作和同质化的模式尽管带来票房盈利,却也带来了审美疲劳和创新缺失。

而在流媒体崛起的今天,电影的未来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流媒体的兴起改变了观影习惯,但更深层的危机来自于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挑战。戴锦华认为,电影业真正遭遇的危机并不在于票房、超级英雄电影或奥斯卡的冷淡,而是电影本身的生存状态正在遭受考验。

究竟是亡羊补牢,还是另辟蹊径,好莱坞面临的不仅是当前的数据挑战,更是对将来审美和技术格局的一次深刻反省。各界对此持有不同观点,但无疑的是,好莱坞电影业的未来仍然笼罩着重重的阴影,而电影这种艺术形态本身,在技术革新和观念变迁之中,其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