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务工家庭的纪录片屡屡触动人心,而一部多年前的老纪录片《归途列车》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该片曾获《青年电影手册》年度纪录片大奖和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VPRO IDFA奖,讲述的是一对来自四川农村的夫妇外出打工,为了让留守在老家的儿女获得良好教育而奋斗的故事。
纪录片的开篇便是令人窒息的春运场景,镜头不紧不慢地记录着每一幕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尽管看似平淡无奇,却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内心。《归途列车》通过冗长的镜头展现了一对夫妻的艰辛和无力,他们在广州的工厂里日夜劳作,几乎没有力气和语言同家人交流,漫长的回乡之路更充满了困境与挑战。
影片中的主人公张昌华和陈素琴,为了让两个孩子不再重蹈自己的覆辙,全力在外务工赚钱,全年仅有过年时才能回家。这种长期缺席的亲子关系,使得他们的儿女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每次电话联系,夫妻俩也只能苍白地问一句“学习怎么样”,全然不知道如何进一步沟通。
回到家中,他们无非也是在饭桌上不停地强调“好好学习”。然而,女儿张琴正值青春期,不满于父母对她无尽的学业压力,也不愿意听从他们的安排。张琴学习成绩不佳,父母每次见面都只关心学习,丝毫没有考虑她在情感上的需求。这种不断积累的矛盾终于让张琴决定辍学去广东打工,这无疑是父母最怕发生的事情。
当父母得知女儿的决定后,母亲陈素琴几乎无眠数夜,她们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张昌华尝试利用假期前去工厂和女儿谈心,但父女之间疏离已久的关系让谈话变得尴尬而无果。最后,陈素琴隔着电话无奈地劝说女儿回去上学,张琴也答应年底回家再商量。
然而,春节回家途中他们却因为雪灾被困在火车站,等待过程中母亲的说教让张琴感到极度反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喜与悲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经过几天的等待,他们终于回到老家,但家庭的氛围并未因此变得温馨,反而在父母无休止的说教中,张琴对母亲态度愈加轻蔑,最终积压的矛盾彻底爆发,父女竟然大打出手。
这部电影到这里已经让人感受到无尽的压抑,不善言辞的父亲,疏离的感情,叛逆的孩子和暗淡的前途,种种现实揭示了农村务工家庭在现代教育与亲情中的艰难处境。夫妻俩辛苦打拼,却忽视了和孩子的情感交流,蒙上了一层厚重的无力感。
最终,张琴依旧选择去深圳打工,成为父母那样的务工人员,而她的命运也许会因此被永远固定在低谷。回到广州工厂的张昌华夫妇,突然失去了为孩子拼搏的动力,仿佛在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彼此的生活也失去了意义。
《归途列车》让我们看到了留守儿童在缺少父母陪伴时的心理变化,以及家庭教育中情感沟通的重要性。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有对孩子心理的关注和情感的投入。这部纪录片正是通过记录一对农村务工夫妇的真实生活,深刻揭示了这一点。无论生活多么艰难,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关注才是他们成长中最重要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