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1月2日,意大利著名的诗人、小说家、电影导演与辩论家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在罗马古港口附近的奥斯蒂亚海滩上被谋杀,震惊了意大利社会。帕索里尼的死迅速催生了他的神话,意大利媒体立刻将他归为「正典中的反叛性先知、辟邪者与被诅咒的诗人」,他与圣奥古斯丁、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尔迦等伟大的被压迫者和先知并列。
帕索里尼1922年出生于博洛尼亚,从小便经历了贫困与坎坷。他在东北部省份弗留利度过了一部分童年,尽管这里贫苦,但他却对这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大学时期,他开始用弗留利方言写诗,并逐渐从童年时期的法西斯主义转向了左翼立场。二战后,他宣布支持意大利共产党,但由于1949年被指控与几位年轻男子发生不端行为,他失去了教师职位,并被开除党籍。
1950年,帕索里尼与母亲搬到罗马,这成为他创作的转折点。他在罗马的工人阶级社区中找到了工作的希望,并成为了文学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开始定期出版,并合办了意大利领先的文学杂志之一。同年,他还开始撰写小说,第一本小说《求生男孩》在1955年出版,从此奠定了他对罗马上层与无产阶级的深刻描写。
1961年,帕索里尼迈入电影界,推出首部电影《乞丐》,这部电影不仅延续了他对底层社会的描写,还将新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帕索里尼的电影风格独特,视觉效果令人印象深刻,例如他的影片常常在视觉上粗粝,但充满文艺复兴早期绘画的质感。
到了1970年代初,帕索里尼的电影作品,例如他的「生命三部曲」,表现了一种新的信念,强调生命力的永恒。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帕索里尼对世界的看法变得更加悲观。他认为资产阶级消费主义正在扼杀生活和语言的多样性,是一种新兴的、更强大的法西斯主义形态。他在晚年对电视、长发、牛仔裤等符号发表了尖锐的批评和文章。
帕索里尼的电影《索多玛120天》是他最后一部风格极端的影片,在1975年上映后三周,他便被谋杀。这部影片以墨索里尼治下的二战末期意大利为背景,描绘了一群有权有势的人残忍虐待年轻男女的情节,展示了帕索里尼对世界的终极悲观。
帕索里尼死后,他在意大利的影响力却未减。他的诗歌、文学作品和电影在世人心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地位。现代艺术家们也在不断地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展现他的巨大文化影响。阿贝尔·费拉拉的电影《帕索里尼》,威廉·达福的出色表演,都是对他的致敬。
无论是在文学还是电影领域,帕索里尼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成为了意大利乃至全球文化的重要符号。他的作品承载了对社会现实的鞭挞,对人性光辉与黑暗的深思,以及对艺术极境的探寻。无论他生前遭遇怎样的争议和打击,他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影响力,早已超越了他的时代,成为不朽的文学与电影遗产。